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二百九十章 拓土转机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25  作者:花雪飘飘飞
 
四月初三,渭州。

中军大营。

丈许木几,上置于一副行军舆图。

永宁侯王韶、英国公张鼎二人,相对而坐。

观两人手上,都有一道拆开的文书。

却是手下人恰好呈上了两道文书,二者便一人拾起一道,凝神审阅。

约莫二三十息。文书轻置,王韶抻着手,注目过去:“伯器,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伯器是张鼎的字。

“好消息。”张鼎道。

“巧了。”

王韶一拍膝盖:“我也是好消息。”

“既如此,便是双喜临门。”张鼎点头一笑,一伸手,就要交换文书。

王韶连忙摆手:“既然是好消息,那就非是急事,且让王某猜上一猜。”观其神色,俨然是有了些许“猜灯谜”的兴致。反正都是好消息,张鼎心头不急,也就点了头。

“不急。”

“可是与燕云有关?”王韶沉吟着,试探性的问道。

北上大军,无非是抗夏,亦或是抗辽,仅此两批人而已。

张鼎点头。

“燕云大胜?”王韶面有了然,追问道。

”非也。”张鼎摇头。

&"嗯?&"

王韶一怔,有些意外。

燕云大胜!

这可是一等一的大范围命题。

以常理论之,不该是继续试探,一点一点的缩小范围吗?

沉吟了几息,王韶就反应过来,继续猜道:“可是与耶律洪基有关?”

燕云对峙,无非是敌、我两方。

好消息的来源,由此也就唯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与“我”有关,也即燕云大胜。

要么是与“敌”有关,也即辽人时运不济,遭了殃。

张鼎点头。

“辽国糟了灾?”王韶猜道。

“非也。”张鼎摇头。

“辽国有人反叛,徒生内乱?”王韶追问道。

张鼎挑眉,点了点头。

“可是与女真人有关?”王韶心头有了预感。

张鼎点头,“啧”了一声,一伸手,文书传了过去,不免叹服道:“大相公,走一步观十步

,真神人也。”

王韶拾起文书,注目了两眼,连连点头。

大相公,一向都是布局长远。

有事没事,就落上几子。

未被启用,棋子就是没有半点作用的闲棋,甚至都有些浪费资源。可一旦闲棋被重视,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这一风格,从大相公入仕始,就隐隐有了体现。

无论是占城稻,亦或是石见银山,从落子到生效,都起码是一两千日以上。

特别是石见银山的存在,竟是大相公从古文典籍中得之。

从落子到生效,起码得是十年以上!

甚至于,就连官家也有可能是一枚闲棋。

小皇子赵伸,也可能是一枚闲棋。

从古至今,布局长远者,莫过如此。

当然,有这样的顶头老大,手下人自是相当安心。

“女真反抗,辽人内忧外患。”

王韶拾着文书,沉吟道:“趁此良机,燕云十六州或可就此入手。”

文书上,主要记载了两大项内容:

一、生女真人一统,已然行军南下,入侵辽国疆域,势如破竹。

二、耶律洪基无奈,从燕云移兵两万,意欲平叛。

女真人可不少。

生女真、熟女真,一旦合二为一,人口就会达到百十万左右。

而以部落制度的特性,百十万人口,甚至都能拉得出来十万大军。

就算是生女真、熟女真尚未合一,单是以生女真的人口,也可就此拉出来五六万大军。

五六万人反叛!

论起规模,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就算是在辽国的历史上,也从未有过五六万人规模的大型反叛。

观其规模,甚至都有可能是有机会颠覆契丹人的统治。

隐患之大,就连耶律洪基也不敢有半分轻视,唯有慎重平叛。

但问题就在于,除了南征燕云,以及镇守上京的几万大军以外,耶律洪基手上竟然没了兵!

自从雁门谷一波折损近六万兵马,耶律洪基便已君威大减,人心尽失。而且,那六万人还都是他的嫡系兵马,其中还囊括了一万左右的重装骑。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耶律洪基二次南征,竟然还能有足足十万兵马,已经是千难万难,人心

怨怼不堪。也正是因此,从其他地方调兵遣将,根本就不现实。可能从地方上刚一调兵,就得引起其他民族的反叛,越打越乱。

也因此,耶律洪基唯有无奈的从燕云移兵两万。

毕竟,女真人反叛,足有五六万人,规模还不小,就算是考虑到女真人没有铁矛、铠甲的缘

故,要想稳稳的镇压,也起码得两三万着甲大军。

十万南征大军,经过五六十日的损耗,已是唯有八万左右。

移兵两万,也即意味着耶律洪基手上仅存六万兵马。

两方差距,越来越大。

不难预见,燕云十六州,或可就此重入手中。

“子纯手上的好消息呢?”

张鼎好奇问道:“可是与西夏有关?”

一样都是传达军报,且是同一时间送达中军大营。

若都是关于辽国的消息,肯定是会记载于一道文书上。

既然他手上的文书是关于辽国,那王韶手上的文书肯定就是关于西夏的。

王韶点头。

“不过,不太好猜。”

一伸手,木几上的文书便已铺开。

张鼎拾过,注目阅览。

王韶手上的好消息,的确是不太猜。

就算是给了提示,张鼎也不太可能猜出结果。

这是一封“合作信”。

署名者,名为李清,也即国相梁乙理的狗腿子,西夏大军的副都统。

不过,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李清表面上是忠实的太后党、梁乙理的狗腿子,暗地里上竟然有

一颗扶龙之心,属于是妥妥的“帝党”。

从幼帝李秉常八岁起,李清就时不时向其灌输一些关于“反抗”、“夺权”的理念,绝对可

算作是老资格的帝党成员。

时至今日,幼帝李秉常已经十二岁,还没有脱离外戚干政的状态,李清不免有些焦急。于是乎,其却是有意与大周合作,希望借着大周边军的力量杀了梁乙理。一旦梁乙理死去,副都统便是真正的掌权者,且监军使嵬名阿吴是宗室子弟。

两者联合,就可勤王靖难,灭了梁氏,扶龙上位,就此作从龙之臣

“这—”

脸上的轻松,渐渐转为了凝重。

张鼎持着文书,注目良久。

文书上,主要就记载了一点内容——梁乙理的行踪。

凉州主将梁乙逋死了!

不得不说,种师道是真的有布局天赋,也是真的从大相公手上学到了真东西。经其设局,竟是成功诱杀不可一世的梁乙逋,攻占了凉州。而梁乙逋,乃是梁乙理的独子!

于是乎,梁乙理怒了。

独子被杀,香火被断。

梁乙理心头悲痛不已,却是遣了名将仁多唆丁入边,任假都统军,暂领边务。

至于他本人,则是移兵一万五千人入西凉府,以报杀子之仇。

李清的“合作信”上,主要记载的就是梁乙理事先规划好的行军路线。

“此人,其实私下遣人送过几次书信。”

王韶解释道:“王某也一—予以回信。”

“不过,唯有此次,李清署了名,盖了章。

为了助力小皇帝掌权,从而勾结敌军,甚至都不顾及亡国之象。

表面上,似乎是有点扯。

但事实就是,李清真的传达了合作意向。

“嘶!“

张鼎有些不解:“就连亡国之兆都可无视,天下真有这样的人?”

“子纯,你说这有没有可能是陷阱?”

话音一落,都不待王韶回应,张鼎便皱起了眉头。

署名、盖章!

有此两项,假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

王韶摇着头,淡淡道:“且不说天下之大,不乏目光短浅之辈,有此行径并不稀奇。”

“就算是从利益上分析,也并非是不可理解。”“一则,西夏是外戚掌权的路数。”“一旦国相梁乙理掌握了边疆军权,并借此威望大涨。区区十二岁的国主,自此可就毫无翻

身余地。”

“且自此以后,李秉常渐渐长大,一日胜一日,遭到的忌惮会越来越狠。”“他日,就算是遭到弑杀,也并非是不可能。”王韶望过去,目光灼灼:“以梁乙理和梁太后的性子,断然是不会让李秉常活到成年的。”张鼎心头一凛,旋即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

西夏和大周的政治构架并不相同。

大周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也就使得,士大夫阶级几乎是天然的维护君王的统治。

特别是在涉及垂帘听政,永远都有宰辅大臣主动逼着太后撤帘还政。

西夏不一样。

西夏是蕃官、汉官制,政治生态隐隐类似于西汉。

国舅,竟然也能是国相!

外戚干政,甚至都不必找一些由头,而是可直接掌握权柄,可见政治架构相当荒谬。

但这也就导致了一大难题太后和国相联合,根本无人可制。

于是乎,一些像是李清一样的有志之士,不免就会低调的龟缩起来。

上上下下,根本就没有半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的声音。

然而,表面上没有异样的声音,不代表暗地里也没有。

国主正统,从龙之功,从来就不乏有人心头意动。

无论是帝党,亦或是太后党,都非常清楚一个事实潜藏的帝党,从来想的都是军事政

变,而非通过言语祈求撤帘还政。

有别于大周的政治架构,使得外戚干政变得相当容易。

但在隐形中,却也消去了“和平撤帘”的路子。

要么是太后死,国主掌权。

要么是国主死,外戚掌权。

别无他法!

先帝李谅祚,就是典型的例子。

稚子掌权,杀舅舅,杀生母!

眼下,国主李秉常已经十二岁,算是到了较为关键的节点。

要是再大一点,李秉常就有了“配种”生育的能力,就有可能诞下新的储君。

届时,稚子诞下,且至国主于何地?

也就是说,趁着大军南征,就是唯一一次有望通过外力逆风翻盘的机会。

副都统李清,作出“合作”的选择也不稀奇。

“二则,西夏灭国与否,并非是西夏可决定。”

王韶继续道:“若辽国灭,则西夏亦灭。若辽国不灭,则西夏亦是不灭。“

“西夏灭国与否,从来就与西夏无关。”

张鼎一怔。

辽、周、夏,三大政权一向的“二弱打一强”的格局。

一旦西夏有了大状况,辽国肯定会设法保住西夏政权。

要么辽、夏一起灭,要么辽、夏都不灭。

表面上,辽国已经一败涂地,甚至于都有可能就此丢了燕云十六州。

但,好歹也是曾经的“第一名”,底蕴还是有的。

就算是暂时失利,连连败退,却也不至于一举灭国。

仗着辽国相护,李清自是有不顾亡国之兆的底气。

“此外,高昌回鹘也是一条退路。”王韶提醒道。

张鼎了然,点了点头。

有此三大考量,李清联合外敌,也就不足为奇。

“事成之后,西夏臣服求和,退兵三州。”张鼎望着文书上的最好一句话,不禁“啧”了一

声:“孙卖爷田不心疼,倒也是真舍得啊!”

自行军北上至今,陕西、熙河二路已经拓土了衍、凉、盐三州疆土。

此次,若是再割让三州,便是六州。

要是算上熙河、熙丰两次拓边抢到手的兰、乐、会、邃四州,便是整整十州山河。

关键在于,西夏也就二十二州而已。

短短几年,或割或丢,愣是少了半壁江山!

“于李清而言,他要的是从龙之功。”

“国土再少,也是龙。”

“于李秉常而言,他要的是活命机会。”

“国土再多,活不下来,也就等于没有。”王韶倒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让谁去,较为合适?”张鼎眯起了眼睛。

这一件事要是干得漂亮,甚至都有可能成为北伐的关键突破点。

西夏退兵,辽国便是孤立无援,一样唯有谈和的路子。

可作为弱势方,主动谈和,不得表示一下诚意?

借此,未必不可影响燕云十六州的大局!

“让种谔去吧。”

王韶一脸的平静,并未獒述缘由。

不过,张鼎心头有数。

一则,种谔有能力。

梁乙理行军一万五千人,要想吃的下,起码也得行军一万五千人以上。

陕西、熙河二路,有此本事人的寥寥无几,种谔算是其中之一。

二则,种谔就差临门一脚,适合卖人情。

功劳、苦劳具备,种谔就差一次足以影响大局的大功绩,就能得到爵位封赏。

借此机会让其统兵,无疑是可以卖人情。

而且,还是一等一的大人情。

三则,王韶是“野生武将”封爵,自然也更为偏向于野生武将。

“也好。”

张鼎点头。

“哼哼!”

王韶淡淡一笑,眼中不乏欣喜之色

“天时在我。此次,仲怀怕有屈居次功了!”

汴京。

一道政令自中书省中传出。

阿云案,遵循《嘉佑新编》,从轻判处。

敕律之争,以敕为主!

这是从衍圣公一脉倒向新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的结果。

一时间,上上下下,热议不止!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花雪飘飘飞

上一章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