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三日。
朱俊棠从倭银公司的船上下来,踏在了莱州的土地上,脑子里一阵恍惚。
终于返回大明了!
自从海难漂流到倭国之后,朱俊棠和黄文彬经历了一系列堪称梦幻的冒险,依靠两人的智慧和勇气才在倭国保住了性命。
恩师苏泽请奏成立倭国通政司,黄文彬成为主司,自己成为司副。
两人依靠倭银公司的硝石贸易,在岛津家逐渐站稳脚跟。
两个月前,黄文彬提出要在堺港设立商馆,帮助岛津家进行火器贸易。
岛津家主岛津贵久最终同意了黄文彬的提议,允许两人离开岛津家的领地,前往堺港开设商馆。
当然,岛津家还是派遣了最忠诚的武士“护送”两人前往堺港,岛津贵久也让自己麾下的商人负责具体的账目,黄文彬和朱俊棠只负责和大明的商人谈生意。
看就算是这样,两人也自由了很多,至少在堺港活动,就不像是在岛津家领地那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了。
黄文彬长袖善舞,又通过堺港当地商人的关系,见了李文全一面。
李文全知道黄文彬倭国通政司主司的任命,在确认了黄文彬的身份后,李文全立刻给黄文彬留下了一大笔的金银,由他在倭国刺探情报。
黄文彬收了钱,很快就将身边的岛津家武士收买。
当然,这些岛津家武士的家人都在岛津领地,不可能背叛岛津家,但是可以给两人更多的自由,对两人的一些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李文全又来了堺港两次,他按照苏泽的吩咐,将飞鸽传书交给了黄文彬。
至此,倭国通政司终于可以稳定的向大明传递情报了。
接下来,李文全按照苏泽的吩咐,开始给黄文彬造势。
倭银公司财大气粗,几乎垄断了大明对倭的贸易,还能够从他们手里买到火炮和火药,自然成为堺港商人的座上宾。
李文全每次到堺港,都会带着黄文彬和朱俊棠参加宴会,并且将黄文彬指定为倭银公司在堺港的贸易代表。
黄文彬名扬堺港,成为堺港商人宴会上的贵客。
黄文彬出名之后,开始笼络在堺港生活的华商。
其实在东南抗倭战争之前,就有不少大明商人从事走私贸易,也有不少华商定居在倭国。
嘉靖时期在东南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的大倭寇汪直,就曾经在倭国建立五峰商馆,招募流浪武士组织海盗团,成为纵横东亚的大海盗。
大明开海之后,也有不少大明商人来到倭国建立商馆。
这些华商鱼龙混杂,其中还有嘉靖年间的倭寇残党。
黄文彬也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将原本一盘散沙的华商组织起来,竟然还真的在堺港成了一方势力。
其实在倭国的华商数量还是很多的。
但是这些华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或者以籍贯为纽带组成乡党,整体上声势不大,有时候还会被倭人欺负。
甚至后面来倭的西洋人,明明比华商人数少,却远比华商团结。
最典型的就是佛郎机人了。
佛郎机人不仅仅组织商团和倭国贸易,还有大量的耶稣会传教士在堺港传教。
如今堺港就兴建了很多教堂,据说在堺港就有上万皈依的信众。
佛郎机人商人们,和这些耶稣会的传教士,构成了一个教商联合的团体,在堺港的影响力反而要比人数更大的华商大。
比如堺港三十三人众的首领今井宗久,就传出皈依天主教的消息,堺港很多倭国商人,都会去教堂礼拜。
黄文彬通过各种手段,整合了在堺港的华商,高调成立了华商会,被在倭华商推举为会长。
有了这个华商总会之后,黄文彬更是成为堺港商人的座上客。
等到了这个时候,岛津家也发现,黄文彬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岛津贵久也是能屈能伸,他发现黄文彬脱离了他的控制后,立刻派人送来赔罪的礼物,然后将黄文彬身边的倭人武士的家人也都送到了堺港,命令这些武士效忠黄文彬。
黄文彬也没有和岛津家翻脸的想法,而是欣然接受了岛津贵久的礼物,又将一批新购买的大明淘汰火器送去了岛津家。
到了这个时候,黄文彬和朱俊棠才算是获得了自由,倭国通政司才算是真正成立。
黄文彬要留在堺港搜集情报,于是让朱俊棠以贸易为由,返回大明一趟,将他们整理的倭国情报亲自送回朝堂。
踏上莱州港的土地后,朱俊棠终于流下眼泪,本以为要客死他乡,现在终于回到母国的土地上了!
和朱俊棠同行的是一名倭银公司的船长,名叫鲁西,他对着朱俊棠说道:
“朱先生,我们是外国到港船只,需要在港口区观察三天,等保生医局确保没有疫病,才能离开港口区。”
朱俊棠点头,大明医学发展迅猛,关于疫病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疫病的传染方式很多,各地土地气候生活不同,也有不同的疫病。
为了防止别的国家将疾病带回到大明,大明的港区普遍都有这种隔离的措施。
至于保生医局,朱俊棠听这个名字也知道,大概是大明刚刚成立的医疗机构。
朱俊棠前往澎湖的时候曾经停靠过莱州,和那个时候相比,莱州港又繁华了不少,他感慨说道:
“莱州港是越来越热闹了。”
鲁西笑着说道:
“朱先生是错过了热闹的时候,上个月的时候,郑和号和法显号起航,莱州港才热闹呢!”
“郑和号和法显号?”
鲁西点头说道:
“为了测绘经度的比赛,皇家实学学会资助了两个探索项目,分别是黄少史的月角距天钟法,和大匠张毕的航海时钟法。”
“两位大人在莱州组织舰队,黄大人的旗舰命名为郑和号,张大匠的旗舰命名为法显号,都在上月起航寻找南州。”
鲁西露出回忆的神色:“那时候莱州港才热闹呢!也有不少水师军官加入舰队,咱们大明水师提督亲自在港口送行呢!”
听完了鲁西的描述,朱俊棠似乎也能想象当时的盛况,也不由的痴了。
鲁西作为船长,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毕竟不是读书人,他问道:
“朱先生,这郑和郑大人大家都认识,黄大人以郑和号命名可以理解,那张大匠为何要命名法显号?法显是什么人?”
朱俊棠解释说道:
“法显是晋朝一名高僧,曾经游历西域,后来乘船返归中原,带回来大量的佛家典籍。”
朱俊棠又说道:
“这位法显大师是从陆路进入天竺的,后来乘坐海船返回的中土。”
“这一路上遭遇险阻无数,好几次都差点翻船,最后是被一股大风吹到了陆地,这才返回故土。”
鲁船长听完,大声说道:
“原来如此!那法显号这名字可太吉祥了!”
朱俊棠疑惑的看向船长。
鲁船长说道:
“咱们在海上谋生的,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运了,法显号这名字起的好!”
朱俊棠想到自己,不也是遭遇船难侥幸活下来了吗?
虽然他并不喜欢倭国通政司这个职位,但是好歹活下来了。
站在这日新月异的莱州港,朱俊棠更加坚定,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不一会儿,又有几名身穿白色长袍的人,带着奇怪的面罩,来到了朱俊棠的船前。
跟随这些人的还有一名市舶司的官员。
倭银公司经常要和市舶司打交道,自然认识这位官员,鲁船长连忙上前相迎。
这名市舶司的官员对着鲁西拱手说道:“鲁船长,这几位是保生医局的,要为整艘船接种牛痘。”
“牛痘?”
直沽闹天花,李时珍抗疫的时候,鲁船长还在倭国,并不知道牛痘法的事情。
这名市舶司的官员简单介绍了一下,朱俊棠惊道:
“朝廷连痘疮都能治了?”
为首的保生医局的医官纠正道:
“不是治疗痘疮,而是接种牛痘之后,就不会再得痘疮了。”
朱俊棠是山西宗室,在嘉靖年间山西闹过一次大规模天花感染。
朱俊棠对此记忆犹新,他还记得父亲领着他逃出城市避疫的场景。
那次痘疮过后,大同城内五成的幼童夭折,几乎家家都在办丧事。
朱俊棠侥幸逃过,对天花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其实随着更多外国人进入倭国,天花也在倭国蔓延开。
倭国很多贵族,都认为是外国人带来了瘟疫。
这些保生医局的医官动作很快,一艘船上的人都被接种了牛痘,紧接着市舶司的官员就和鲁西告辞,领着这些医官向下一艘船走去。
接下来两天,朱俊棠感觉自己有些低烧,但是很快就恢复正常。
这些日子他都留在船上隔离,但是都有人送来食物和清水,朱俊棠自己掏了点钱,几份最新的报纸也送到了船上,这让他的隔离生活不那么乏味。
《乐府新报》上最大的消息,就是中书门下五房成立的消息。
看到自己的老师苏泽,出任中书检正官,朱俊棠只是觉得理所当然。
大明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都和恩师有关,恩师出任这等要职,距离阁臣的位置又近了一步,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乐府新报》的主编罗万化离任,同为翰林的前大同马政同知张位接任。
张位这个名字,朱俊棠似乎在哪里听说过。
他回忆起来,当年他曾经前往澎湖求助,澎湖知县王家屏曾经说过这个名字,张位和那位王知县一样,都和恩师苏泽是同年。
《乐府新报》三任主编都是翰林,那这个职位日后也只能由翰林来担任了,一个新的政治传统就出现了。
罗万化去任之后,《乐府新报》的整体风格变化不大,看来这位新总编并没有大规模改版的想法。
《乐府新报》的销量依然是五大报的第一,而且除了沿海城市和运河干道城市之外,《乐府新报》也顺着长江渗透到内陆的省份。
朱俊棠就看到,《乐府新报》在四川的发行量,竟然也达到了每个月一千份,这些报纸可都是要从长江逆流而上运入四川的。
当然,张位这位新总编,也还是对报纸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各省成立分部,在报纸设置地方增页,专门报道地方上的新闻。
比如这份山东的《乐府新报》,前面几版都是朝堂的消息,但是最后的两版是山东本地编辑部印的,刊登的都是山东本地的新闻。
山东本地最大的新闻,就是莱济铁路的项目了。
新任登莱巡抚成子文,这位前任的广西布政使,到了莱州之后大刀阔斧的开始了建设。
以前在广西的时候,成子文虽然有着布政使的职权,但是手上又没人又没钱,就连修个河都要去找土司搜刮。
等到了登莱巡抚任上,成子文才明白,前任涂泽明给自己留下了多么巨大的一笔政治产。
登莱巡抚的府库中,留在的银元甚至要比广西一省的藩库还要多!
同时在倭银公司董事长李文全的投资下,莱州港兴建了大量的新式工厂,这些工厂每年都能给莱州带来大量的商税。
这也让登莱巡抚手上的资金非常充沛。
加上港口建设这些地方,前任涂泽明都已经完成了,登莱二府的道路水利都被涂泽明修完了!
成子文接手视察的时候,感觉都要哭出来了!
自己以前在广西是过的什么苦日子啊!
在确定了登莱的财政情况后,成子文果断上奏,请修莱济铁路。
这条铁路计划宏大,从登州莱州的港口,一直将铁路修到大明府(济南)!
这样一份庞大的修路计划,在山东也引起了轰动。
直沽到京师的铁路已经快要完工了。
各大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报道,让所有人都明白修造铁路的好处。
一旦莱济铁路修通,那莱州登州港口的货物,就能直接运输到大明府,然后卖到运河沿岸!
朱俊棠看完也心潮澎湃,自己能生在这个大时代,实在是太幸运了。
从港口流言听来,这位新任登莱巡抚听说也是苏党?
莱州港口的百姓都说,连续两任登莱巡抚都是苏党,莱州百姓真是走运,过上了好日子。
怎么这么多人都是苏党?
自己也算吗?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w全集TXT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