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科的问题解决了,高拱又问道:
“关于中书门下五房的官员选任,苏检正有什么想法?”
这是高拱代表内阁,向苏泽询问他的施政方案,所以场合是十分严肃的,高拱也以官职称呼苏泽。
苏泽拱手又说道:
“高首辅,诸位阁老,下官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唯才是举。”
高拱摸着胡子,微微点头,但是张居正和赵贞吉却皱眉。
唯一面无表情的就是殷士儋了,反正他干完手头上的事情就要致仕归乡了。
赵贞吉问道:
“唯才是举?那也总要有一个标准吧?”
苏泽说道:
“赵阁老,除了孔目房,其余诸房的主官人选,还请内阁议定。”
苏泽接着说道:
“属下的意思,唯才是举,但是中书门下五房皆是要辅弼阁臣的,总要诸位阁老合心意的,所以还是请内阁商议决定吧。”
这下子张居正和赵贞吉脸上露出笑容。
五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
吏房对应吏部,吏房主司的人选,必然由高拱这个内阁首辅挑选。
那户房就是张居正来挑选,赵贞吉负责兵礼房的人选。
最后一个刑房,就看殷士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而苏泽所求的,就是自己孔目房一个主司的人事权。
四位阁老都点头,赞同苏泽的方案。
中书门下五房,是要为阁老服务的额,如果人选阁老们不信任,这中书门下五房就等于虚置了,根本就毫无意义。
苏泽干脆的让出了四房主司的任免权,让你们阁老们自己去挑人去,反正我只要掌握孔目房就行了。
孔目房为文书处理的机构,负责给内阁担任政务秘书,保管中书门下五房的公文,负责上传下发公文。
日后孔目房对外对接通政司,对内廷则对接司礼监,为中书门下五房的核心机构。
换句话说,剩下的四房都是业务机构,做得好也没什么功劳,做不好还都是过错,这个主司人选苏泽干脆不掺和。
苏泽这个以退为进,反倒是让阁臣都满意了。
人事权已经谈好了,剩下的问题就是细枝末节了。
接下来轮到苏泽提要求了。
苏泽首先说道:
“诸位阁老,中书门下五房事关枢机,佐赞内阁办差,请允许中书门下五房,阅览调阅六部九卿衙门案牍档案之职权。”
苏泽又补充道:
“尤其是翰林院。”
听到这里,高拱和张居正都点头。
身居高位的人有什么优势,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报权。
这也是为什么翰林院清贵的原因,翰林院藏有本朝所有的文书档案,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比如张居正要推广的一条鞭法,最早是由桂萼在嘉靖九年就提出来了,翰林院中就有桂萼的详细奏疏,以及一些地方实行情况的奏报。
大明朝很多名臣,都是在入仕翰林院后,先默默无声的沉淀几年,在翰林院研习前人的奏疏,最后一鸣惊人的。
苏泽给中书门下五房要来调阅各衙门案牍档案的权力,就等于是制造第二个翰林院。
对于这点,四位阁臣自然也没有异议。
中书门下五房是辅助他们的决策的,那自然是越有能力越好用越好。
而决策的重要一点,就是要掌握足够的情报。
苏泽请求给中书门下五房权限,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高拱说道:
“此事本官会向陛下请奏的。”
苏泽知道这件事难度不大,他接着说道:
“中书门下五房事关中枢机密,又在内阁重地办公。下官请奏,请六科主轮驻派员在中书门下五房监督。”
这下子张居正也惊讶了。
苏泽说的没错,既然是中枢要地,那最后总免不了泄密之类的问题。
一旦发生泄密,会影响阁臣对中书门下五房的信任。
一个嘴巴都不牢靠的部门,怎么能辅助内阁做事呢?
那阁臣还敢放心将事情交给中书门下五房来办吗?
但是任何一件大事,总要牵涉很多衙门,大明朝廷这个透明程度,总有说不清的事情。
苏泽这个请求看起来是自缚双手,让六科派员驻扎在中书门下五房监督,实际上也是让六科来规范这个新部门的纪律。
日后发生泄密事件,拖着六科来作证,阁臣自然会信任中书门下五房。
此外六科体系本身就是皇帝用来牵制大臣而设计的。
虽然后来言官也经常怼皇帝,但是六科作为监督系统,大部分时候还是站在皇权一边的。
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也都是皇帝亲自任免的。
主动让六科监督,也是让皇帝安心,我们中书门下五房真的是辅助机构,不是要给中书省招魂。
看到苏泽如此滴水不漏,张居正心中更是失落加上羡慕。
经过苏泽这番经营,日后入阁的阶梯上,又多了一个中书检正官。
日后怕是要担任过中书检正官,才会获得入阁的资格了。
接下来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了。
比如中书门下五房的书吏,暂时还使用中书科的旧人。
但是苏泽准备从京畿地区的高等级吏员中遴选一些家世清白,考核优秀的吏员来补充人手。
顺天府实行吏科试也有四年了,六等吏员制度下,如今也有不少吏员升到了二等。
这些书吏熟悉政务,又经过吏科班的训练,确实是不错的人手。
这点诸位阁臣自然没有意见,官员是一个衙门的根本,但是吏员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中书门下五房这种机构,需要文吏的地方不少。
而中书门下五房这样的机构,也让那些吏员有了盼头。
如果能在中枢办公,就算不是官员待遇也不会差的。
高拱也感慨,当年苏泽推广吏科试,确实谋划深远。
如果不是吏科试,各衙门的文吏根本就不够用。
这几个问题谈完了,整个机构的框架也算是搭起来了。
五房有主司一名,正五品,除了孔目房之外,都有阁老们商议人选,作为阁老们的贴身政治秘书。
再设副主司一名,从五品,副主司负责主持各房的日常事务,研究起草阁臣需要的政令文件,沟通对应的六部九卿衙门。
每房还有品级不定的经历官五到十人,这些经历官就负责日常工作。
再配备书吏若干,根据日后的工作量增减。
目前中书门下五房就和中书科公共架阁库(档案室)。
每旬轮流派遣一名六科给事中,驻在中书门下五房监督办公。
这位给事中负责安全保密工作,监督中书门下五房的官吏,随时可以向皇帝或者内阁提出弹劾。
经过一个上午的讨论,整个中书门下五房机构框架出炉。
四位阁老都是十分的满意,有了这个部门之后,内阁的权势确实大大加强!
张居正日后也不需要经常去户部坐镇,就可以牢牢控制户部事务了。
再加上考成法获得的对六科都察院的考核权,苏泽刚刚上奏让内阁得到的七品以下官员任免权和六部九卿衙门庶务权,可以说是这届内阁是大明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内阁了。
除了就要致仕的殷士儋外,剩下的三位阁老都是摩拳擦掌。
阁权空前强大,这是所有前辈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三位阁老都摩拳擦掌,想着如何大展宏图!
十一月六日,苏泽在内阁所提的要求,都由内阁起草奏疏上报皇帝,隆庆皇帝自然全部照准。
紧接着,四位阁臣分别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了自己门生弟子担任。
吏房主司名叫宋之韩,这位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这一届的主考官正是高拱。
更重要的是,宋之韩还是高拱的河南老乡。
宋之韩科举名次不高,都没能入翰林院,初授襄陵县令。
但是宋之韩能力相当不错,隆庆二年就被调回京师,担任吏科给事中。
接着又转任吏部员外郎,是典型的高党核心官员。
其实高拱原本更加属意张四维。
张四维如今是文选郎,也是正五品,来中书门下五房也算是平调。
但是这样一来,张四维就是苏泽的手下了,高拱也明白这个弟子的脾气,最后还是作罢,选择了从五品的宋之韩。
张居正选择的是户部郎中王篆。
这位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也是张居正的荆州府老乡。
同样是科举名次不高,初授吉水知县。
也是在地方上干的出色,被调入京师为官,累功升到了户部郎中。
赵贞吉的人选是宋纁。
这位总算不是赵贞吉的乡党了,但是宋纁入仕后一直都和赵贞吉走得很近。
宋纁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同样因为科举第次不高,初为永平府推官。
后来是赵贞吉举荐他,升任山西监察御史。
在嘉靖末年到隆庆初年,几次俺答犯边,赵贞吉都推荐宋纁巡边。
后来戚继光在东胜卫立功的时候,宋纁正在后方协助山西巡抚王用汲筹备军粮,也因此记功升迁为兵部郎中。
宋纁是明确的赵党,又是通晓军务的官员,看来赵贞吉对于改革兵部的心思还是很强烈。
殷士儋推荐的人选最让苏泽惊讶,竟然是沈一贯!
苏泽思考了一下,也明白了殷士儋的用意。
沈一贯是有名“苏党”,反正殷士儋也要去职,这算是顺水人情。
日后递补他入阁的人如果不愿意用沈一贯,那沈一贯自然也做不长。
此外殷士儋和詹事府的诸大绶是好友,而诸大绶又和沈一贯的叔父沈明臣相交,算是一个圈子的后辈。
苏泽默默记下来,殷士儋算是给自己卖了一个大人情了。
苏泽主动让出了四房的人事权,虽然博得了阁老们的好评,但是也削弱了他在中书门下五房的话语权。
如今殷士儋主动推荐了自己的好友,那加上孔目房的主司,苏泽就能获得优势。
日后就是沈一贯离开,自己的威信也已经立住了。
剩下的四房人选已经定下,最后就是孔目房了。
孔目房,是很多机构中都会设立的机构。
孔目原指档案目录,后为古代掌管文书档案的职官名称,始设于唐代。
唐代很多节度使麾下,都会设置孔目官,为机要之首。
宋代开始,很多机构都设置孔目房,并言“一孔一目无不经其手”,可以说明孔目房的重要性。
对于中书门下五房来说,孔目房这个部门,更是重中之中,苏泽要做好这个中书检正官,必须要掌控孔目房这个机要核心部门。
那谁来出任这个孔目房的主司?
这样要害的岗位,苏泽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好友罗万化。
罗万化办事周密,在《乐府新报》的办报工作做的不错,也入得了诸位阁老的眼。
苏泽将自己的想法向罗万化提出来后,罗万化迟疑了。
从官场未来发展上来说,罗万化很清楚中书门下五房的未来发展,肯定是要比《乐府新报》总编要好的。
虽然办报有名声,但是在内阁门下听用,整日在阁老们面前晃悠,于仕途是极大的助力。
大明这么多届科举,多少英才涌入朝廷,但是高级职位总共就这么多。
就算罗万化是状元,大明不得志的状元也不少啊。
除了苏泽这样的妖孽之外,在大明要升迁,总少不了贵人的提携。
但是普通官员距离内阁太远了,阁老们日理万机,别说是让阁老们另眼相看了,就是让阁老记住名字都难。
罗万化主编报纸,已经有“文名”了,如果能在中书门下五房锻炼一阵子,给阁老们留下“干才”的印象,日后不谈入阁,谋任大小九卿问题不大。
苏泽说道:“一甫兄是放不下报馆的事情吧?”
罗万化连连点头。
苏泽说道:
“我已经给咱们的同年好友,澎湖知县王家屏和大同马政同知张位写信了,问他们愿不愿意回京接手报馆。”
听到王家屏和张位两个名字,罗万化点头。
他们都做过报馆的编辑,熟悉报馆的公务。
两人都为了响应苏泽去基层历练的号召,王家屏外任澎湖知县,张位出任大同马政同知,在任上都干的相当出色,连续几年考课都优异。
既然苏泽已经考虑报馆的继任者了,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不弃,罗某愿意去中书门下五房。”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w全集TXT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