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
京师的报纸头条,都被两支远洋探索舰队的消息占据。
苏泽曾经在《乐府新报》上用过很多篇幅,来介绍遥远的南州。
人类对于不曾见过的地方都是充满遐想的,大明的百姓也对这隔着茫茫海疆,富藏了金银的神秘土地充满了遐想。
不过苏泽其实更关心的是北美洲。
相比覆盖了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北美洲才是真正的宝地。
欧洲移民北美的历史,差不多要在十七世纪初,也就是公元1600年。
而如今是隆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这个时候的北美洲大片土地都是无主的荒地。
殖拓北美可要比殖拓南美的成本低多了,而且北美的资源也要丰富多了。
单论一点,北美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就是南美洲不能比的。
苏泽在原时空看过一篇文章,南美洲虽然也建立了文明,却始终没有进步,停留在石器和青铜时代,主要原因就是南美洲缺乏铁。
也不是说南美洲没有铁矿,而是南美洲的铁矿都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开采难度很大。
所以在西班牙人踏上南美洲土地的时候,一些部落的武器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这也让西班牙人开创了殖民史上的奇迹,用少数军队就摧毁了庞大的南美洲土著国度。
北美洲就不一样了,木材、铁矿、煤矿,以及石油,这些东西北美洲都有丰富的储量,而且很多矿藏都很容易开采。
北美的土地肥沃,开垦难度也要远低于南美的热带雨林,还没有那么多危险的生物和传染病。
提前开启美洲开拓,在西海岸建立大明的定居点。
这是苏泽的美洲攻略。
当然,这已经是比较远的计划了。
目前还是要先发展远洋技术,现实又不是游戏,生产个移民过去就能增加人口的,只有让远洋航行的危险性降低,让百姓看到移民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的移民。
别的不说,澎湖就是一个好例子。
苏泽的弟子,举人张纯就任澎湖提学,他前几天通过胖鸽子寄回来的信中,就写了澎湖的移民潮。
澎湖吸引的主要是福建的移民。
澎湖和福建一海相隔,气候和环境都差不多。
但是福建人多地少,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从宋代开始,福建土地和人口矛盾就十分尖锐,当地甚至有溺婴的陋习。
所谓溺婴,就是将养不活的孩子溺死,南宋时期朱熹在福建担任县令的时候,就写过《戒杀子文》来劝阻当地百姓不要溺婴。
但是仅仅靠劝谏百姓是没用的,福建的人地矛盾才是无法解决的死结。
所以比起其他地区,福建比起其他地区更有移民传统。
比如下南洋的主力就是福建人。
李文全在澎湖的种植园取得了丰厚的利益。
当年追随李文全前往澎湖殖拓的种植园主,摇生一变成了倭银公司的股东(澎湖殖拓团集体入股倭银公司),这些种植园主拥有大片土地,还兴办了蔗糖和蔗酒工厂。
这些衣锦还乡的福建老乡,引发了更大的移民浪潮。
除了台北、台南等几个早期移民城市,更多的市镇被开拓出来,澎湖整个岛上的移民已经超过了十万户。
当张纯信中列出这个数据的时候,苏泽都吃了一惊。
要知道十万户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要知道明初的几次移民潮,虽然总移民人数达到了百万,但那时候是王朝刚刚成立,在组织能力最强的时候组织的官方移民活动。
就是这样,一次移民的规模也很少超过十万户的,这倒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这样规模的移民需要官府海量的工作支持,要不然移民就要变成流民叛军了。
而这一次福建前往澎湖的移民,则都是自备干粮的自发移民。
澎湖官府要做的,就是登记户口分发土地就行了。
张纯在信中,也分析了福建移民浪潮的原因。
福建人地矛盾是主要原因,东南倭乱以后,福建人口恢复,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虽然有苏泽推广的土豆红薯等可以在山地种植的农作物,但是开垦山田的成本也很大,还不如来澎湖垦荒。
其次就是福建的特点。
福建地区宗族势力比较庞大,有人在澎湖殖拓获利之后,就会吸引整个宗族都来澎湖殖拓。
而先来殖拓的宗族成员,也会给新来的族人提供支持,甚至还有以宗族为单位集体殖拓的。
当然,这种现象地方官府还是很忌讳的,在授田的时候,也会尽量将同宗拆分,不让一个宗族聚集在一个村子里,安排几个姓氏在一个村子。
但是这种宗族联系,还是让澎湖殖拓呈现了滚雪球发展的趋势。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澎湖的条件确实好。
在苏泽初步解决了瘴气问题后,加上卫生知识的普及,殖拓的病亡率大大降低。
人们开始发现,澎湖这地方还真是宝岛。
航运的优势就不说了,澎湖是下南洋的第一站,拥有大量优良的港口。
整个岛屿中央高山,但是沿海都是平原。
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甘蔗,低矮山丘可以种植茶树,还有黑潮带来的丰厚渔业资源。
按照张纯的说法,新移民仅仅靠着渔业资源,都可以养活自己,这就是其他地方移民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澎湖也不是全无坏处。
频繁的台风,山地泥石流灾害,也是澎湖移民遇到的最大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福建也有啊。
对于福建移民来说,来澎湖是博一个富贵,成功就是衣锦还乡带更多老乡来移民,失败了就埋骨他乡好了,反正留在福建说不定早晚也要饿死。
而福建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张纯说,澎湖已经提请开征商税,然后请求朝廷开办小学了。
张纯这个澎湖提学,一下子就重要起来。
今年台风季之前,张纯就跑遍了澎湖所有的市镇,规划好了小学的选址,准备开设学校培养教师。
苏泽看完了张纯的信,也是十分的欣慰。
当年他推荐张纯去担任澎湖提学,就是看中了澎湖的发展潜力。
如今看来,澎湖甚至要比预想的发展还快。
现在已经十万户移民了,那保守估计就是三四十万人口。
这样发展下去,澎湖人口很快就能突破百万。
那这样澎湖很快就要设府了。
就在这个时候,胖鸽子又飞进了书房。
苏泽为了方便胖鸽子进出,专门在书房的窗户上设置了一个供它进出的单向窗,现在这胖鸽子已经不敲窗户,直接飞进书房了。
飞进来之后,胖鸽子落在苏泽的笔架上,一双斗鸡眼看着苏泽。
苏泽无奈苦笑,这鸽子是越来越挑了,似乎是米吃腻了,又开始吃上杂粮了。
苏泽摊开装有杂粮的布袋子,胖鸽子这才伸出腿。
打开信笼,原来是山西学政林秉正的来信。
这位前房山县令,现任山西学政,是苏泽奏疏推荐才得以升迁的,这之后他和苏泽就常有书信往来。
山西作为最早开征商税的省份,也是最早一批开始学政改革,开设小学的省份。
大明山西一共有四府二十州七十七县,林秉正的工作成效显著,已经在所有的府城都设置了小学,在二十个州设置了卫所小学,七十七个县中,也有三个县设置小学。
按照苏泽的《蒙学教育议》,每个县设置小学,招募十岁的孩童读书开蒙识字。
小学十四岁毕业,毕业生可以尝试升入国子监、武监和水师学堂的预科,或者继续在本地求学参加科举。
山西最早的一批小学生,现在已经十二岁了,已经完成了过半的学业了。
林秉正在信中说了小学的成绩,但是也说了小学的问题。
那就是最初招募的寒门子弟,失学辍学的比例还是太高了。
原因还是很简单,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来说,十岁已经算是大半个劳动力了,即使朝廷提供了小学的伙食,不需要这些家庭供养,但是失去这大半个劳动,对于很多家庭还是难以接受的。
而且小学和考秀才不同,小学之后还有预科,然后才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武监。
光是小学毕业的文凭,没有任何的特权。
很多家庭都是在上学半年或者一年后,开始反对让孩子继续读书的。
林秉正在信中也很忧虑。
他知道苏泽设立小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利用蒙学来打破阶层的固化,让寒门也能有一个机会。
可现在仅仅是小学,就有这么多的寒门子弟辍学失学,这其中还有不少林秉正亲自见过,认为是不错的读书苗子的,也因为各种原因失学了。
林秉正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山西很多地方雇佣童工现象严重,不少失学的学童被迫成为童工。
特别是一些煤矿,由于矿井挖掘越大越容易坍塌,所以很多煤矿雇佣孩童下井挖矿。
这种矿童的际遇可以说是相当的悲惨了,可和房山矿山奴工的问题不同,这些矿童并非是被贩卖过来强行劳动的,很多都是被父母亲手交给矿场的。
这种童工在山西被视作家庭内部的事务,就不是官府可以介入管理的了,一旦官府要管理,矿场都能拿出全套的雇佣协议,地方官府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苏泽叹气,在工业发展的时期,童工都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苏泽也清楚,这些家庭自然也有自己的难处,而且很多家里并不认为让十岁的孩子去工厂干活是不对的事情。
在农业时代,十岁的孩子下地干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很多时候,十岁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大半个劳动力的农活了。
童农才是农业时代的常态,而童工是进入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
甚至别说是童农了,就是童妓也是古代社会的常态。
杜牧不就写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三岁被父母送出去当歌妓,诗人都是习以为常的,甚至还要写诗称赞年轻貌美。
但是苏泽却知道,农业和工业是不同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童”,而在于“工”。
农活虽然也辛苦,但是和工厂做工的危险性是不能比的。
煤矿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很危险的,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这个年代的各种机器也都是的,很多机器操作不当就会出事故,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就是非死即残。
而且以往给家里干农活,毕竟还是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过渡的压榨。
但是在工厂就不一样了,工厂主是不养闲人的,当然是拼尽全力压榨。
苏泽从林秉正的信中知道,有些煤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时辰,有些童工六个时辰都要在矿井下作业,劳动强度非常的大。
苏泽放下来信,他刚刚抽出一本空白奏疏,最后又放下。
童工问题不是一条法令可以解决的。
还是观念问题。
还是那句话,在工业时代之前,儿童都是要干活的,所以很多家庭不觉得将孩子送到工厂是错的,甚至孩子本人也都是这么想的。
贫苦的百姓本身就生活在温饱线上,缺乏劳动可能就会饿死,让孩子当童工也许是无奈之举。
工厂主也不觉得雇佣童工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甚至有的工厂主还觉得,自己给了这些孩童工作,让他们得以糊口,反倒是一件善行。
苏泽拿起林秉正的信,找到了报馆的罗万化。
罗万化看完之后,首先也是义愤,他问道:
“子霖兄要我做什么?”
苏泽说道:
“童工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是百姓难以糊口,所以才要让孩子干活。”
罗万化点头。
苏泽又说道:
“其次是观念问题,世人不觉得辍学去当童工是什么不对的事情,甚至童工本人都是这么想的,还有人将比十岁更小孩子也送入工厂。”
“所以要正本清源,还是要先解决观念问题。”
“所以我想请一甫兄将这些问题刊登到报纸,先引起社会讨论,再想办法引导舆论重视童工问题。”
罗万化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立刻说道:
“子霖兄!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