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庆功宴,其实也是有下半场的。
不过,下半场一般不是去会所或洗脚城……而是宾客们相互私下交流。
刘备找了陶谦单独喝酒:“为何阙宣会在短短时日内组建出这么大规模的部队?”
陶谦似乎意识到刘备会问,便说起了前段时间的事。
“去年,我表阙宣暂代下邳典农都尉,使其清除宗贼,屯田备荒。”
“当时阙宣倒也勤勉,虽说其部下常有劫掠恶行,但总体看来确实是在平靖一方,颇有功劳。”
“去年九月,粮食丰收,泰山有贼寇南下抢粮。阙宣称与其千日防贼,不如一举灭贼根基,说要趁泰山贼出兵南下,取了泰山费县、华县,断了泰山贼的后路。”
“我觉得此言有理,便听了此策,与阙宣一同出兵泰山费县。”
“攻取费县与华县后,见广陵太守张超从泰山过境,那时我才听闻朝中种种大事,方知之前数月青徐消息皆被人故意断绝。”
“得知关东各家与右将军作对,我便让阙宣截住张超。但阙宣当时说他挡不住,随即领军自退了。待我部追击,却已经追不上了。此后我部孤军在泰山,被泰山贼围攻,只好撤离返回。”
“此后,仍有泰山贼仍在寇掠琅琊、东海等地,臧宣高顾念乡土情不愿对泰山贼下狠手,我忙于驱逐泰山贼寇,便无暇南顾,以至阙宣取了下邳。”
“待今年初,阙宣竟起兵造反自称天子。我领军讨伐,这才发现,去年入寇徐州抢粮的那些泰山贼,竟大多都成了阙宣的兵!”
“阙宣起兵后,又在下邳周边四处劫掠,下邳繁华之地,其所获钱粮军资极多,乃有今日之势……”
陶谦说得很细,大部分内容应该也确实是实情。
不过,刘备从中听出了一些问题。
每个人说的话,其实都未必全是真话,但通常也不能视为谎言。
可是,若不加以琢磨,就很容易被误导。
阙宣能在几个月里组织起大规模武装力量,必然是得到了多方资助。
但如果按陶谦的说法,阙宣得到的就是泰山贼的帮助。
可这不合理。
如果阙宣从一开始就是与泰山贼合谋的,那陶谦恐怕很难从泰山费县活着离开——既然阙宣和泰山贼打算合谋造反,为何不直接干掉陶谦呢?
其实陶谦自己的部队也经常劫掠——无论是丹阳兵还是徐州本土部队,一直都有搞外快的固有思维。
这不是偏见,这年头的思维方式就这样,很多人当兵打仗就是为了合法抢劫,只是抢劫的烈度和目标不同而已。
就连徐荣和张辽的部队在缺少粮饷时都会顺路打劫,只不过一般会优先打劫县库——当然,这也叫‘索取军需’。
刘备的本部军队是从头到尾一直约束着的,粮饷一直齐全,吃得又好,算是少有的例外,但这也是因为关羽和赵云军法管得严。要是换成张飞做中军督……有机会的时候多半也会干一票的。
在刘备看来,陶谦所说的‘清除宗贼’和‘攻取费县华县’,多半就是和阙宣合伙打劫。
泰山本来就有泰山贼,抢劫泰山郡的县城,完全可以推到泰山贼身上。
要不然陶谦为何不找臧霸助战?
因为臧霸就是泰山华县人啊,打劫别人老家肯定不能叫人合伙……
不出意外的话,去年阙宣是做了陶谦的手套,在下邳一带清除那些反对陶谦的宗族,顺便劫掠钱粮,腾出土地。
——屯田之事应该是真的,这本就是刘备和陶谦共同商议的方式,只是陶谦一直在持续清洗,而且下手比较狠,压根没找理由。
这种持续清洗造成的结果,就是阙宣必然会因此坐大,州内反抗陶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秋季收获后,陶谦和阙宣一起去抢泰山郡,但这时候阙宣已经有点别的心思了——陶谦养了条猎狗到处咬人,但这狗养得太壮了,铁链子拴不住了。
之后阙宣借着‘拦不住张超’的借口,挣脱了铁链,脱离陶谦的视线,撤回到下邳开始反抗陶谦。
而陶谦打劫泰山的事儿,肯定也被阙宣吐了出来,于是之前进入徐州的泰山贼都加入了阙宣的部队。
臧霸孙观等人大概也因此得知了陶谦打劫华县的事儿,只是他们没有明着进攻陶谦,但多半会暗中给泰山老乡提供支持。
失去了臧霸和阙宣的支援,面对泰山贼的大举进攻,陶谦肯定是疲于奔命的。
到了今年初,阙宣又得到了某些人的‘投效’或是资助,实力膨胀,便自称天子,正式起兵造反。
而臧霸作为刘备举荐的骑都尉,却没有主动向刘备通报此事,对讨伐阙宣也不怎么积极,这就能印证刘备的想法。
站在臧霸的立场上,他之前看到的是刘备和陶谦一直合作紧密,臧霸无法确定刘备会有什么反应,不通报才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阙宣是陶谦、臧霸、泰山贼、以及阙宣背后的投资人一起养出来的。
而目前正在入侵彭城的泰山贼昌豨,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
那么现在,就有了两个问题摆在刘备面前。
第一:阙宣背后的人到底是谁?
第二:臧霸对陶谦不满,糜竺与张超徐璆不和,陈登和王朗不和,如今徐州已经形成了各家互不统属且相互有仇的局面。
刘备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怎么利用这个局面?
在言而有信的按标酬功之后,招标令再次发出了。
这次,对昌豨的招标令同步发往了兖州和豫州东部,以及淮南等地,范围扩大了很多。
同样的,参与者都属于竞标关系,不需要投奔刘备,就算将来与刘备为敌也没关系,干掉昌豨就行,还能免前罪。
而且照样是刘备的部队当主力。
刘备打算把这事办成‘惯例’。
谁敢造反,谁就必须成为标的物。
而且,要是刘备领头讨逆领成了惯例,那就会产生另一些惯例了……
鉴于阙宣的实力超出了预料,估计昌豨也是如此,因此刘备把剿灭昌豨的功酬提高了一档。
平定泰山的首功者,将拜为征东将军,封县侯。
征东将军在汉代不算重号将军,但却是常设将军,仅在刘备的右将军之下,比讨逆、破虏等杂号将军值钱得多。
(注: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前、左、右、后,只有这些是汉代重号将军,西汉尊右,东汉尊左。此外四征、偏、裨都是常设将军,关羽的汉偏将军确实是很值钱的。曹魏之后把四征也设为了重号,还额外加了四镇四安四平,结果将军位通货膨胀了……)
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向来只授予外戚,韩信是大汉几百年来唯一的例外,毕竟他是第一个登坛拜将的三军统帅。
车骑将军是正常大臣能做到的最高军职,但实际上已经成了加职,目前空悬。
卫将军也空缺,这更是个特殊加职,因为卫将军实际上是‘总监军’,自梁冀之后,已经几十年没有授与任何人了。
前将军是董卓,左将军是皇甫嵩,右将军是刘备,后将军在袁隗死后也空缺,袁绍自封的单机版头衔是不算数的。
除了这些之外,征东将军就是最高军职了。
而泰山太守也被拿来做了标酬,还是一样的,后勤首功做太守,作战首功拜将军。
同时,徐庶也拿出了徐州州学的招标书。
州学视为稷下学宫分院,每年可以举办州考,只是题目得由临淄稷下学宫命题。
为了不搞那么复杂,快速将此事推行下去,州学考过的人也算是实习官员,但如果没到临淄参与策试,那就只能做其它州的佐官。
也就是不能回本州做官,也不能做正职官员。
如果想做正官,那还是要去临淄参加稷下学宫的策试和面试。
徐庶当然是故意的,这就是故意给了州里一个开后门徇私舞弊的方式,只有正职官被严格约束了实务能力。
不过,州学祭酒是受策试成绩约束的。
若是一年内州学无人能通过策试,或者将来每年各州通过策试的人中此州人数垫底,那么州学负责人就必须下课,重新招标。
竞标者取三家,州学将由三个山长共同管理——就和现在的稷下学宫一样,蒙学、经学、实学分管,但实际上山长的核心意义在于,他们是州学主考官。
竞标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明标出价,出钱出粮出人。
办学嘛,很费钱粮的,修建学府也得有人干活,而且刘备和徐庶又不要这些钱粮——这就是用来办学的,也算是让豪强们自己买名声。
而随后的州学竞标就很有意思了。
徐州豪族确实大多都参与了竞标,毕竟谁都知道掌控本州的做官取士渠道意味着什么。
中标的三家……是陶谦、糜竺、臧霸。
因为他们确实最有钱。
看样子陶谦之前抢得不少……
臧霸攻打阙宣的时候没有下力气,省出了不少钱粮,这时候倒是占了便宜,而且很显然,他和孙观平时也没少打劫。
一个外来的官,一个本地商人,一个曾经当过贼的兵头……现在成了学阀。
而徐家、陈家这种本地经学世家,一个名额都没捞到。
再加上各家相互都有矛盾……这下子徐州肯定要热闹了。
不过,他们现在没机会打起来,因为刘备在看到州学结果后,就立刻出兵讨伐昌豨了。
请: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