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番外天幕——古今第一相(一)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1-04  作者:花雪飘飘飞
 
始皇帝二十七年。

章台宫。

“哒——”

“哒——”

浩大宫殿,足音笃笃,步步传声,徒生一股萧然寂寥。

一步一步,玄衣纁裳,时年三十九岁的赢政,缓步登高,拾阶而上。

就在这一年,齐王建跪奉玉玺,齐国灭!

奋六世君王余烈,鞭答天下,以制六合,煌煌春秋大业,终是开花结果,落下帷幕!

“哒!”

最后一步落下,赢政登顶,手托一块玉玺,缓缓转身,居高临下,俯视众生。

观那玉玺上,赫然刻有八个字:

授命于天,既寿永昌!

自其以下,公卿大夫、六国遗老,或敬畏、或崇拜、或怨恨、或恐惧,神色不一。

“至今日起,朕即为始皇帝!”

“天上天下,唯有一国:大秦!”

“授命于天,既寿永昌!”

短短几句话,霸气侧漏,摄人十足。

“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凡入殿者,皆是匍匐长拜,山呼不止。

赢政望着匍匐众人,目光冷漠,心头平淡无波。

作为从质子一步一步成为大秦国君的存在,上半生的经历实在是太过波澜壮阔,导致其心性一向平静,鲜少有情绪波动。

当然,除此以外,其实还有有两大缘由:

一方面,主要是存在“视野局限性”的缘故。

赢政,并不知晓大一统在后世产生何其恐怖的意义!

大一统概念真正与疆域挂钩,还得等到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方才会有此定论。

另一方面,大秦的江山并不稳固。

六国余孽,实在是太过海量。

不知有多少六国之人,都在暗中生事,亦或是有意刺杀于他。这是内忧其一。

秦国自是强大,可军功制也存在不小的隐患。

老秦人,苦了几百年,心头也不乏怨恨。

这是内忧其二。

继承人公子扶苏性子太软,难以服众。

如此,大业尚未彻底功成,心性自是较为平淡。

山呼之声,不绝于耳。

万年!

赢政目光抬高,握紧玉玺。

自从齐国灭亡,天下已然唯有大秦一国。

大秦,定可万年!

当然.

若是天上的神迹,可让他永生,就更好了!

赢政的目光,渐渐移向天上的一道天幕。

那是一道莫名出现的幕布,似是存在,又似是虚妄。

如神迹一般!

而且,恰好是齐国灭国,大秦实现大一统的那一日,出现在天上的!

“噌!”

就在这时,一道轻不可闻的声音响起。

天上的幕布,亮了!

其上,赫然浮现一句话。

立德、立功、立言,古今盖此一人尔!...

元朔六年,未央宫。

“上下五千年,人臣第一人?”

天幕之上,不时闪过一些类似于史书盖棺定论一样的文字。

“狂妄!”一人惊奇着,叱道。

观其筋骨轩昂、雄姿傲岸,自有一股英毅自信之气度。

时年十七岁的霍去病,统兵八百,俘获了连带着单于相国在内的二千余人,恰是意气风发、自信肆意、无法无天的年纪。

可即便如此,天幕上的一句话,却是就连霍去病都认为太过目中无人。

上下五千人,人臣第一人!

何其狂妄?

“哈哈!”

“五千年来第一臣。”

丹陛之上,汉武帝注目于天幕,拊掌道:“朕也不信!”

大殿正中,时年五十六岁的董仲舒扶手虚坐,眯着眼睛,暗自惊奇。

元光元年,皇帝诏天下学士,策问治国。

其以一篇“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奠定了罢黜百家、儒学独尊的地位。

近来,入宫却是为了二次策问学术。

主要是天幕的存在,实在是太过特殊,隐隐让其他的一些学说主张者窥见了锲机,意欲借题发挥。

可谁承想,难得入宫一次,挂在天上近半年未有动静的天幕,竟是恰好就有了动静。

却见天幕之上,盖棺定论的文字消失,隐隐有了些许声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那是.

一位在读书的少年!

贞观元年,太极殿。

丹陛之上,时年二十九岁李世民,扶手正坐,略有叹息。

父亲老了,哥哥死了,弟弟也死了。

好伤心!

作为父亲的乖儿子,哥哥的好弟弟,弟弟的好哥哥,他...被迫顺位登基,不得不扛起诺大基业,独自前行!

“这是..祥瑞?”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眼中暗自一惊,眯着眼睛,意欲一句话予以定性。天生神异,来得实在是太巧。

恰好是玄武门事变不久。

如此,注定了会产生两种影响:

积极影响,自是将其定性为祥瑞,以此稳定根基。

消极影响,自是可能存在有人将其定性为圣人大不孝,违逆天意的状况,可能遭人借机诋毁圣人。

长孙无忌也是一等一的相才,却是反应迅速。

“祥瑞,亦或是..后世者?”中书令房玄龄皱眉道。

天幕之上,赫然是一名少年人在读书。

观那少年人,颇为聪颖,说是过目不忘,也半分不差。

“嗯?”

长孙无忌连忙向着天幕上望去。

方才,他心头一慌,急于定性,却是并未仔细观望。

不过.后世者,这是什么鬼说词?

房玄龄沉吟着,解释道:“那少年性子沉稳,颇好史书。”

“方才,天幕上浮现过一副画面——少年人在屋檐下、煤灯下、草地中、书房中读书。”

“然,房某却着重注目于别的一些地方。”

文武大臣,尽皆望过去。

房玄龄望向众人,沉声道:“是书架!”

“书架上,赫然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

“《晋书》和《隋书》,可都还没修呢!”

“至于《唐书》..”房玄龄眼中略有复杂,叹道望向众人,沉声道:“那就更是特别。”

“以某拙见,怕是大蛤蜃气啊!”

大哈蜃气,也就是海市蜃楼。

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海市”和“蜃楼”的说法,认为是神蛟吐气,映照仙境。

只不过,有“海市”、有“蜃楼”,却没有“海市蜃楼”,主要是还没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合为一种说法。

当然,说法未形成,也并不影响人们予以意会。

“《晋书》、《隋书》、《唐书》?”兵部尚书杜如晦眯着眼睛,一脸的惊疑。

通常来说,都是新王朝修旧王朝的史书。

因此,《隋书》肯定毫无疑问,必定是大唐编修。

至于《晋书》?

晋有东晋、西晋,且西晋还是大一统政权,体量实在太大。

自西晋始,政权分立,非但不是大一统政权,且还都较为短命,自然也就没人来得及修晋史。

近来,太上皇退位养老,秦王一脉的人上位掌权,隐隐已经有了关于修订《晋书》、《隋书》的企划。

不过,也仅限于企划,还没来得及执行。

凡涉及修史,准备工作注定是海量一般的存在,就算是准备一二十年,也不稀奇。

既是如此,贞观元年,又何来的《晋书》与《隋书》?

更遑论,《唐书》!

恰在这时,天幕之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少年人诵读了几声,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春秋笔法啊!”果然,后世者!

文武百官,齐齐大惊。

天底下,竟是有可通未来之物?

“哈!”

“上下五千年,人臣第一人!”

丹陛之上,李世民罕有的发了话,颇有兴致的望向天幕:“就连周公旦,也尚在其下吗?”

“以臣拙见,未必没有自吹自擂之嫌。”

长孙无忌回过了神,连连摇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旦的功绩,实难逾也。”

作为堪比圣人一样的存在,周公旦走得实在是太高太远,就连茫茫史书,也会对其有一丝滤镜。

长孙无忌并不认为后世者可达到周公旦的高度。

“难矣。”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却是时年九岁的皇太子李承乾。

“太子,有何见解啊?”李世民抚着须发,笑呵呵的问道。

贞观元年,太宗、承乾父子二人,合和非常,却是一点也没有阅墙的迹象。

李承乾小脸稚嫩,摇着头道:“启奏父皇,孩儿观天幕上描述,少年名为江昭。彼时君王仁慈,治政平稳,并无可立下莫大功绩的机会。”

“论起功绩,恐怕都未必及得上右仆射、房相、杜相,以及朝中诸位大人。”

小孩子,到底还是太过稚嫩。

不难窥见,李承乾却是意欲借机“捧”其他开国功臣,拉拢人心。

不少大臣受捧,却是不时含笑,连连点头。

“太子殿下言之有理啊!”

“治政平稳,的确是难有莫大功绩。”

“盖过周公,还是太难了吧?”

附和之声,一时四起。

李世民沉吟着,不置可否。

不过,太子说的也不乏道理。

真正的大功勋,都是集中在开国时期,定鼎天下,功绩注定非同一般。

其余的时代,莫说是越过周公,就算是走出千古一相,怕也是千难万难。

建隆元年,次陈桥驿,太祖黄袍披身,建立大周,即皇帝位,终五代乱世。天幕之上,却见场景一转。

五代乱世,战火连绵,山河破碎,百姓流离。

“这是..”

李世民心有预感,了然道:“前因后果吗?”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烛影斧声,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景德元年,真宗成檀渊之盟,约以淮州为界,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一幅幅画面,就像是“连续剧”一样,一一浮现。

洪武三十年,奉天殿。文武百官,有序肃立。

丹陛之上,时年六十九岁的明太祖朱元璋,脸色黑沉,不怒自威。

天幕之上,“连续剧”已然播了三日有余。

终于..

庆历三年,以内阁大学士范仲淹核心,吏部尚书富弼、礼部尚书韩章为佐,推行新政,变法革新。庆历五年,韩、富晋内阁。半年,范、韩、富皆贬。韩章至淮左,任知州。“嘭!”

“连着三日天幕,终于要说到江公了!”

“上下五千年,人臣第一人!”

“这说的是妥帖啊!”

丹陛之上,朱元璋黑着的脸略有缓和,眼中尽是认可。

俨然,就在朱元璋看来,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甚至于,可以说是非常合适。

区区周公,弗如江公,远甚!

“哼!”

一声冷哼,一拍木案,朱元璋重重叱道:“都给咱好好学学!”

“何种臣子,可称五千年来第一臣,可为万古人臣之表?”

“六次入阁、五度拜相、四扶龙庭、三摄国政,相不过江,此何人哉?”

“嘭!”

又是一声重拍,朱元璋怒道:“都给朕,好好学!”

“是!”

“诺!”

“陛下息怒!”

文武百官,齐齐骇然,连忙下拜。

朱元璋心头很怒。

无它,就在上半年,朝中爆发了赫赫有名的“南北榜案”。

却说洪武三十年,科举会试帖榜,凡取士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北方考生,竟无一人上榜!

堂堂洪武皇帝,励精图治三十载,竟是将北方治理得没有了一位进士?

可笑!

这是在干什么?

这是在试探他朱元璋!

这是在试探他,试探他是否还拿得动刀!

而事实证明,洪武皇帝的刀,很利!

以翰林学士、王府纪善为首,侍读、试讲、赞善等百余人,夷族的夷族,凌迟的凌迟,处死的处死,贬官的贬官。

上上下下,文武百官,终是又老实了起来,不敢有半分造次。

不过,这件事终究还是成为了朱元璋心头的刺。

恰好天幕异动,竟是以传奇宰相江昭为“主角”,朱元璋自是有意借机敲打百官。

当然,他也是真的希望有人能效仿江大相公。

这是真正的五千年第一臣!

四扶龙庭,三摄国政,连着教导几代帝王,可谓是权势滔天,无人可制。

但,就是这样的人,却从未有过半分逾规矩,还政于君,毫无算权之意。

万古人臣之表,舍他其谁?

后世者,哪怕只有其三分本事,怕也能为大明江山延寿百载!

“都好好学!”

“即日起,文武百官,必读大周史书,一日上呈一篇读史体悟。”

朱元璋大手一挥,叱声道:

“不合格者,直接贬了!”

“是!”

文武百官,心头肃然,连忙一礼。

崇祯十六年,皇极殿。

“江太公啊!”

崇祯皇帝一脸的悲意,眼中尽是渴求:“朕,为何没有太公昭一样的人辅佐呢?”“不然,区区李自成,岂能起势?”

大太监王承恩立于一侧,亦是连连叹息。

“辽东长城”袁崇焕被凌迟死了。

辽东重臣熊廷弼被冤杀了。

几次镇压农民起义、,擒杀“闯王”高迎祥、大败李自成的孙传庭被认为是诈死潜逃,也被杀了。

听说,李自成已经向着顺天府来了!

这..还能有救吗?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花雪飘飘飞

上一章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