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肃立。
凡拓土功臣,三十余人,皆是立于大殿正中。
不时有人注目于永宁侯王韶,不乏兴奋与期许之色。
大相公与小皇子,二者都是典型的丰赏。
不难窥见,此次定是要丰隆重赏,以彰功勋。
且就规模而言,估摸着会是几次丰赏之最。
不过,具体丰赏到何种程度,却是还未有定数。
主要在于,大相公与小皇子,一人暂理国政,一人监国听政,都并非是武将。
拓土武将的具体封赏,还是得从永宁侯王韶的封赏中方可窥见一二。
“门下,制曰
内官拾着诏书,声音略显尖锐,宣诏道:
“朕惟社稷柱石,念北疆之未归;将士忠勇,建犁庭之伟绩。凡戡定之勋,宜膺懋赏
咨尔枢密副使、侍卫步军司副指挥使、宣徽北院使、上柱国、镇南节度使、永宁侯王韶,智勇天授,韬略深沉。昔辅熙河、熙丰、燕云、交趾、拓土,累三千里功勋。今佐朕躬以复燕云故地,九域金瓯自此无缺!
功在鼎彝,德配山河。
特颁恩命,以昭元勋:
特晋代国公,添食邑两千户,累三千三百户,实封八百户。
特赐皇庄三十顷,水田百亩,御马十匹,鞍轿刻光复山河字迹,特允置功臣田三十顷于故里。
於戏!
追褒德荫,恩及先灵。
卿曾祖师诚,积善传家,潜德弗耀,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靖”,赐澄心堂纸。
卿曾祖母郑氏,懿范可风,慈惠遗芳,追封华阴郡夫人,赐白玉金钗。
卿祖父令极,传书继世,教泽绵长,追赠司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赐钧窑茶盏。
卿祖母陈氏,淑慎宜家,慈闱垂训,追封北海郡夫人,赐元宝银币。
王父世规,训子成名,克彰义方,加银青光禄大夫,赐沉香一段。
王母孙氏,慈训有方,阃范流徽,封南海郡夫人,赐织金锦缎十匹。
卿妻杨氏,克娴内则,佐夫尽瘁,封代国夫人,赐七翟冠。
特赐荫封子孙三人,听候擢用。
特赐丹书铁券,许立宗庙于乡梓!
望卿永忠山河,勿负朕心!
钦哉!
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自嘉佑六年至今,十二年过去。
王韶,终是受封世袭国公!
“臣王韶,叩谢陛下洪恩!”王韶面红耳赤,大步走出,重重一礼。文武百官,连连注目。
不乏有禁军子弟,暗自相视。
晋国公位,鞍轿刻字,上追三代,恩及子孙,丹书铁券,许立宗庙!大丈夫,当如是也!
不过……
请问一下,到哪里去找一个还没有崛起的江大相公啊?
有偿!
作为拓土武勋,王韶丰赏,大致上的封赏规格,也就通晓了七七八八。
凡拓土功臣,文臣武将,尽皆暗自凝神,束手肃立。
“门下,制曰:…“
光复燕云十六州,意义实在太大。
大肆丰赏,基本上是注定的结果。
顾廷烨、种谔、章衡、张鼎、种师道、石元孙、郑顺、郑晓、郭逵、梁昭、姚兕、折克行
一道又一道诏书,一一宣读。
其中,顾廷烨为次功,为彰功勋,主要有三大封赏:
其一,为封号晋升。
自从灭国交趾,顾廷烨就从宁远侯就晋升为了宁国公。
此次,却是从宁国公晋升为了越国公。
此外,其功臣封号,亦有晋升。
从推忠佐运功臣晋为了推忠佐运纯诚功臣。
粗略一观,仅仅添上了两个字而已。
但,于绝大多数重臣而言,两个字就是天大的差距,或许一辈子也无法逾越。
其二,为恩荫封赏。
其生父,先宁远侯顾偃开,被封为荣国公。
其生母,先白氏大娘子,被追封为荣国夫人。
其妻小盛氏,被封越国夫人,自此位列国夫人。
此外,还上封三代,连着几代人都有追封,可谓是恩及祖宗,光耀门楣。
不过,就以顾廷烨的功绩而言,有此追封,实在是不足为奇。
若真是要说有什么让人注目非常的点,可能就是顾偃开和白氏的封号问题。
荣国公,荣国公夫人!
若是有人不知晓顾氏一门上一辈的恩怨,或许都有可能将白氏误认为是“原配正室”
,而非续弦。
这其中,要说没有顾廷烨的授意,恐怕谁也不信。
其三,为杂七杂八的赏赐。
食邑、水田、锦帛、黄金、宅子、交趾特产、鞍轿刻字
其中,食邑添了一千五百户,累四千三百户,实封一千户。
赏赐的宅子,则是澄园。
其实,宁远侯府也不算小。
但,若是以其作实权国公府邸,未免还是有些小气。
鞍轿刻字,则是可刻克复疆土几字,以彰荣勋。
除了顾廷烨以外,较为受到注目的还有三人。
种谔、种师道、章衡!
种谔封了世袭爵位。
咸宁伯!
就资历和功绩而言,种谔其实相当之高。
甚至于,几乎是年轻一代武将保五争三的人物。
熙河、熙丰两次拓土,种谔都是主要将领之一。
除了顾廷烨、王韶二人可稳压其一头以外,就算是英国公张鼎、小郑将军郑晓,也无非是伯仲之间而已。
以往并封爵,主要就是种谔“不出挑”。
熙河、熙丰两次拓土,种谔功绩都不低。
但可惜的在于,熙河开边有先英国公张辅、先宁远侯顾偃开、忠敬侯郑顺三位老一辈的人物。
彼时,就连顾廷烨都得屈居于张辅之后,仅是位列第三,种谔自是更为靠后不少。
熙丰拓边也是一样,姚兕横空出世,阵斩西夏国主李谅祚,就连王韶都得暂避锋芒,屈居其后。
这也就使得,种谔资历、功绩高归高,但不太显眼,没有太高的存在感。
今次,截杀粱乙理,立下莫大功勋,可算是得偿所愿。
世袭罔替,自此与国同休!
种师道也受封了爵位。
不过,并非是世袭罔替,而是流爵。
海陵郡伯爵!
破鹞弩、阵杀梁乙逋,截杀粱乙理,大相公江昭的半个弟子!
这是其较为特殊的四大“加分项”。
研制破鹞弩,说明其脑子灵活。
阵杀梁乙逋、说明其心智冷静。
截杀粱乙理,说明其洞察时局。
江昭的半个弟子,说明其通晓军政。
二十二岁的种师道,颇受官家赵策英的重视。
除了流爵封赏以外,还单独封了陕西兵马都副总管的官位。
仅此一道诏书,便已官至从五品!
章衡是文臣,但也封了爵位。
兴平郡伯爵,加上柱国,任礼部尚书!
至于礼部尚书吴奎,已是六十有三,注定入阁无望,却是主动卖了人情,退居二线,挂职都察院院长一职。
除此以外,张鼎、石元孙、郑顺、郑晓、郭逵、梁昭、姚兕、折克行
约莫二三十人,或是封爵,或是封号略有变动。
近午时。
“呼!”
内官嘴唇发白,无有一丝血色,长呼一口气。
太难了!
此次,封赏实在太重,差点给他念得虚脱。
丹陛之上,赵策英扶手起身,平静道:
“光复燕云十六州,实为千古丰功伟绩,不可不彰。”
“朕已决定,立下昭勋阁,可入阁者二十四人,选取自开国以来二十四位重臣入阁。”
“凡入阁人选,百官若有建言,皆可拟诏上呈。”
赵策英大袖一挥,并未给群臣太多议论时间:
“功臣入京,自该接风洗尘。”
“百官,移步垂拱殿。”
文武百官,连忙一礼。
“陛下圣明!”
落日半隐,残阳铺金。
御书房。
丈许木几,上有几十道文书,一一铺陈。
赵策英不时注目两眼,就将文书合上,俨然是象征性的打开一观。
其下,大相公江昭扶手正坐,作沉吟状。
木几上的文书,都是近半年的布政政令。
不过,几乎都是小规模政令。
大军北上,以一敌二,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未免平添内乱,一些一些可能产生动荡的大型政令,江昭却是半分未动。
就像是关于土地兼并的政令,按江昭的计划,其实就该在熙丰六年颁下。
但,受制于战争的影响,也唯有被迫止步。
就总体而言,熙丰六年俨然是以休养生息为主。
除了敕律之争,以及释经权的争夺以外,并无任何大事。
一切,都以平稳为主。
“嗯。”
几十道文书,一一合上,赵策英点了点头,习惯性的赞许道:“子川之政,实为千古良策。”
“陛下过誉。”
江昭正坐,谦逊一笑。
其后,沉吟着,徐徐道:“臣入宫,除了上呈布政文书以外,却是还有一事,有些不太拿得定主意,有意寻求官家的意见。”
“何事?”赵策英一怔,有些好奇。
通常来说,凡是庶政,都以文书形式上呈即可。
就算是文书不合皇帝的意,无非是打下去,亦或是留中不发,单独寻求君王意见的事情,还真就较为少见。
特别是江昭宰执天下以来,君臣二人同心协力,基本上都是颁布“正经”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先帝年间的那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于是乎,这种私底下的寻求意见,就更是稀少了不少。
江昭正坐,一脸郑重的注目过去,问道:
“敢问官家,可要泰山祭祀否?”
政权大一统,祭天,祭地,祭太庙,这都是必须的流程,但是否祭祀泰山,却并不在礼制规定的行列。
赵策英一怔,眉头微挑,有些意外。
还真别说。
这还真就是一大难题!
“嘶!”
赵策英几次欲答,偏又几次不答。
过了十几息,干脆抻着手,微闭着眼睛,作思量状,并未说话。
江昭平和一笑,也不意外。
本来,泰山祭祀是很有含金量的。
除了《管子·封禅》中记载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合十二位圣人王以外,真正详细记载过泰山封禅的君王,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自春秋至西汉,也就两人有过泰山封禅,也即秦始皇、汉武帝。
彼时,泰山封禅的含金量,一度高到让汉光武帝刘秀都为之自弗不如,自认德行不足,不可封禅。
要知道,刘秀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
其后,汉章帝、汉安帝泰山封禅,极大的拉低了一波泰山封禅的含金量。
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勉强将含金量拉上去了一点,让其仍是绝大多数帝王高
不可攀的存在。
直到……
真宗封禅!
一下子,就将泰山从“牌子货”打成了“杂牌”。
经此一封,泰山封禅的含金量可谓是一落千丈。
低到何种程度呢?
低到赵策英都心头迟疑,有点不太情愿!
这还是赵氏子孙嘞!
当然,这也尚在情理之中。
任何荣誉的含金量,都是人赋予的。
若是含金量较高,自是荣誉与人相互成就。
可若是含金量太低,未免有荣誉拉低人的档次的可能性。
也就是俗称的“野鸡奖”!
赵策英此人,志在成就千古一帝,世宗皇帝。
难得大一统,自然不免爱惜羽毛,生怕泰山封禅拉低了档次。
“唉!”
赵策英摇着头,眼中尽是迟疑之色。
封禅吧,拉低档次。
不封禅吧,真宗皇帝姓赵。
要是不姓赵,赵策英是百分百不会去封禅的。
可问题就在于,他姓赵!
而且,还承接了真宗一脉的皇位。
真宗皇帝拉低了档次,可谓人人皆知。
而作为赵氏子孙,承人皇位,有了莫大功业,自该救一救“场”。
庙堂上的文武大臣,也肯定都会上书劝谏。
否则,就连赵氏子孙都不去祭祀,泰山封禅可就真的彻底毁了。
千秋万代,后世人不得骂死赵氏一族?
“这——”赵策英一脸的纠结。
他妈的,天底下怎么有这么脸皮厚的人呢?
偏安一隅,还签订了辱国条约,这都敢泰山封禅?
“子川,可有建议?”赵策英无奈一叹,一脸希冀的望过去。
就以他对江昭的理解,抛出问题以前,其心头肯定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见解。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江昭早已心有稿腹,顺着赵策英的话,沉吟着,建议道:“以臣拙见,要么不祭,要么游而不祭。”
“游而不祭?”赵策英眯了眯眼睛。
干脆不祭祀,这好理解。
可,游而不祭?
“游泰山,以示重视;不祭泰山,就说真宗皇帝已经祭过,子孙不宜逾越祖宗。”“此外,让史官记载得详细一点,并经报纸传遍天下。”江昭解释着,补充道。
“嘶!“
赵策英眼前一亮,理解了其中意思,不禁道:“妙啊!”
游而不祭,详细记载,不宜逾越祖宗!
如此,千百年过后,可谓是“自有大儒辩经”。
若是后世的泰山封禅含金量还行,于后世人而言,无疑是赵官家救了一波泰山封禅的名声。
毕竟,赵策英可是作出了一副有意祭祀的样子。
若是后世的泰山封禅含金量不行,于后世人而言,自然是赵官家也不太情愿封禅泰
毕竟,赵策英仅是游,却以“不可逾越祖宗”为由,并未祭祀。
既然赵官家并未祭祀,是否说明其不认可祖宗的封禅行径?
这一来,后世人就算是诋毁,也是诋毁真宗皇帝!
至于赵官家,还是实现大一统的千古一帝!
此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关键,此举还能对文武大臣、赵氏子弟有一个交待。
毕竟,他去了泰山,就相当于救了场。
至于说,可能会有人质疑游而不祭的行为不太好?
那只能说,这真是给脸不要脸了!
“微臣告退。”
问题解决,瞅了一眼天色,江昭目光平和,起身行礼。
“嗯。”
赵策英点了点头。
然而,就在江昭将要走出去的那一刻。
“子川!”
一声呼唤,江昭一脸疑惑的转身回去。
却见赵策英负手踱步,目光集中于对面挂着的《青玉案·元夕》上的一句词—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短短的一句话,尽显对君王的信任,以及浓浓的期许之心。
蓦然回首,官家就是传说中圣人王!
赵策英眼中含笑,一脸的期待,问道:“子川,朕可称千古一帝否?”
“朕,可对得起你的期望?”
江昭一怔。
君臣相视。
“自然!”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花雪飘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