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08-05  作者:张九文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的哭声或者是笑声,以及分离的哭泣声,家中亲人相送,一路送到了函谷关。

张良就站在崤函古道上,他望着庞大的迁民队伍,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进入关中,这是一场迁民的壮举。

关中的人口不足以建设,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便迁民入关。

“子房,这关中肯定养不起这么多的人口。”项伯指着函谷关方向朗声道。

闻言,张良回头看了看项伯的神态,没多言只是继续蹙眉看着这场庞大的迁民工程。

项伯来武阳县也是来见当年的贵族好友的,张良在此地本不想见项伯,可听说最近楚地拒绝了支教夫子之事。

张良心中清楚,这件事肯定与项梁有关,便想要从项伯口中得到一些消息。

在如今众多反秦的义士中,张良是一个比较独的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到韩地,祭奠死去的旧人们。

一阵冷风吹过,张良又轻咳了两声,他还要去祭奠沧海君。

项伯抚须面带轻蔑且自信的笑意,道:“公子扶苏年轻气盛,不知国家之重,敢发起如此大规模的迁民,丞相李斯一国之相,却如此纵容公子扶苏,子房……”

闻言,张良又困惑地且谦逊地看向项伯。

项伯轻哼一声,又道:“在我看来,秦之气数已尽。”

张良也不知这项伯是哪里来的自信,可能在他这样的人看来,秦迁数十万人入关,是养不起的,甚至怀疑在迁民的路上就会发生叛乱。

可在张良看来,项伯是小看了公子扶苏,也轻视了丞相李斯。

当初始皇帝东巡,兵马未动就先一步修建了运粮道,以及各地的粮仓,始皇帝东巡之后那些粮仓都留了下来。

现在,这些粮仓反倒成了迁民的重要依仗,沿途因迁民奔波的人们,根本不用担心会没粮食吃。

而这些人都是贫民,他们的田地并不多,等他们进入关中就可以得到比原本家乡多十倍的田亩,要知道只要进入关中修渠,他们就能得到三十亩田。

只要有勇气去河西走廊开垦边关,一户能够得到五十亩田,这几乎是以前列国士大夫才有的待遇。

如果换作是别人,可能不会相信秦会给人们这么多的田地。

但做这件事的不是别人,他是公子扶苏啊,那个爱民爱天下人,重信守诺,言出必行的公子扶苏。

可能是因始皇帝的影响,秦人都喜大工程,这个公子扶苏也是如此,公子扶苏也要用大工程建设国家。

这几十万确实是负担,可对秦来说只要扛过了这两年之后,关中的人口就会翻一倍,关中也会空前的强大。

张良所看到的比项伯多得多,考虑的也要多得多。

入秋之后的几天,项伯每天都会坐在山上,看着迁民的队伍进入关中,他扬言要看到秦因大规模迁民之事发生叛乱的好戏,他要看关中因养人的粮食不够,导致关中各县叛乱。

项伯这一等,就在山上等了一个月,依旧没有看到乱象,可他依旧耐心地等着,每天看着一群群的人被秦军带入河西走廊。

张良吃着韩地特有的秋梨,也给项伯分了梨,又一次住在了山里。

秦人经略的韩地与以前没有区别,这里还是老样子,只是管着的人成了大秦的县吏,在这里的人驻防的是秦军。

至于那位自以为是,自信得有些可爱的项伯,张良则抛在了脑后,余下的几天一直祭奠着当年的旧人。

张良跪在一个灵位前,站在张良身边的是一个老人家。

这位老人家其实就是食肆真正的主人,沧海君就是在他的食肆与秦军拼命死的。

张良看着灵位低声道:“是子房对不起沧海君。”

老人家行礼道:“公子,万万不可如此。”

只有这位老人家保持着当年的韩人礼仪,他还认张良是韩国公子。

张良道:“我若及时知道秦军的意图,沧海君就不会死,他跟随我来到韩地,他说过哪怕死都要死在秦王的车驾前……”

老人家拍着张良的肩膀,叹道:“沧海君只怕耽误了公子的谋划,自然不会责怪公子,公子不用自责。”

张良重重磕头,深呼吸数次之后才再次抬头。

又一个月过去了,当关中的秋雨结束之后,关中开始入冬,韩地也迎来了冬天。

张良隐居在山上,穿着单薄的衣衫,拿着竹简正专心看着。

当年始皇帝东巡,公子扶苏有收天下书入秦之意,在东巡的两年之后,公子似乎要发天下书东出,教化天下人之意。

这好像与公子扶苏所施行的支教之策是相辅相成的。

始皇帝为了推行秦法,将韩国以以前早已灭亡的郑国与韩国分为两个郡来治理,并且至今都在宣阳布有重兵,是为了控制崤函道。

始皇帝让秦军在韩国旧宫殿的夯土上建设了县衙,好似用秦的县衙压住了韩。

当初秦为了统治韩地,将韩地原本的旧贵族以及韩地的旧民都进行了迁民置换,丞相李斯一直都在做这些事,现在的生活在三川郡的人们,有绝大部分其实都不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旧韩人。

张良从这些竹简中能够看到公子扶苏治理天下的些许野心,这位公子很有手段。

支教之策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与时间,可对公子扶苏来说,只需要用支教之策就能一统天下人心,这代价其实比秦军征战的更小。

是啊,教化天下人是一件负担很大,且需要漫长岁月的事。

可公子扶苏偏偏想到了这个方式方法,往后天下学子都是他公子扶苏的弟子吗?

天下人都会忠心他公子扶苏的……

可能不是这一代人,也可能是下一代人。

丞相李斯并不像项伯说得那样自负,实则在张良以为丞相李斯是一个能力与手腕,都极其了得之辈。

这样的人岂会走错路,公子扶苏的计划定是丞相李斯帮着筹谋的。

支教之策需要时间,需要持之以恒地派支教夫子,东出教化天下人。

而这种国策的施行,需要执行人信念坚定,才能一以贯之。

这个国策出自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之手。

那么想要看到成效,下一个继承秦大业的人,也唯有公子扶苏,才能将支教之策一以贯之。

只有公子扶苏成了下一个皇帝,天下学子才会继续为秦效忠。

张良放下手中的竹简,望着南方的嵩山,只是看了三五卷竹简,张良就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以及丞相李斯的用意。

丞相李斯是一定会支持公子扶苏成为下一个秦帝。

当项伯还在旁观着秦军的实施迁民大事。

张良已开始去听那些支教夫子的课了。

得知了李斯的用意,以及公子扶苏的目的之后,张良主动接近那些支教夫子,这是自稂之后的第二次接近这些夫子。

这一次张良还会去听支教夫子的讲课。

王馀将一册书放在了张良的面前,他道:“你要参加支教就要看此书。”

这是张良的见到的第一本,用纸张装订而成的书。

这卷书的书名就在第一张纸上,书名就两个字秦律。

“看看吧。”王馀十分大方地说着。

“多谢。”张良礼貌的行礼,又轻咳了一声,拿起这册纸张制成的书看着。

王馀注意到对方的咳嗽声,问道:“最近天寒,是着凉了?”

张良摆手道:“我自小体弱,从小就这样,容易得病。”

王馀颔首,他还要去教下一堂课。

见人要离开,张良追问道:“夫子,在关中有很多这样的书吗?”

王馀正被一群孩子拉着离开,他回道:“要多少有多少。”

留下张良怔怔地站在原地,孩子是最简单的,他们能读书就会感谢支教的老师,这种无私的支教夫子最受人们欢迎,也会受孩子们欢迎。

在三川郡支教的夫子一共有五个,张良还见了其余几人。

他见到了更多用纸张制成的书,这些书成册堆放,一页页写着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用隶书书写的。

当三川郡下起了雪,张良执笔第一次在一张纸上写下了隶书,用隶书的字体写了一个韩字。

经过一个秋天,项伯瘦了很多,他依旧没有见到叛乱,他也没有听说关中有被迁去的贫民,被饿死或被打死的事。

历经三个月的迁民工程结束了,现在的崤函道上已没了当初大批贫民入关的景象,冬天的崤函道空空的,偶尔只有客商路过,还有往来的官吏策马而过。

项伯背着行囊沮丧地向张良告别,他行礼道:“子房,这些天多叨扰了。”

张良忙扶着行礼的对方,道:“万万不可这么说。”

“唉!”项伯摇头重重一声叹息,道:“也不知这世人是怎么了?怎会如此甘心被驱使。”

张良陪着对方走下山。

项伯又道:“子房!不必送了,待我回了楚地就让人带金银来谢过子房这些天的照顾。”

张良道:“不必,人要远行总需要有落脚之地,以后我去楚地还望项籍人氏们,多多相助。”

项伯十分郑重地又行了一礼。

上一章  |  秦人的悠闲生活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秦人的悠闲生活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