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系统很抽象,还好我也是

第497章 吃的有些不干净了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23  作者:扑街天线
 
林立很惊讶,这人居然还有质问自己的勇气。

沃日,哥们,你居然还敢提绿帽子。

这很荒谬啊。

就像是一个男人愤怒的朝着另外一个男人怒吼我和你拼了,你老婆居然给我戴了绿帽子!

清晨的阳光像一勺温牛奶,缓缓倾泻在窗台那朵半透明的花上。花瓣微微颤动,哼出一段轻柔的旋律,音符仿佛凝成露珠,在晨风中轻轻弹跳,落在窗沿的泥土里,竟生出一圈细小的银色苔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林小凡坐在书桌前,手里摩挲着那个空了的U盘接口,像是在确认一场梦是否真的退场。

楼下传来脚步声,轻快得像踩着某种隐形节拍。是周眠,她背着一个旧帆布包,头发扎成松散的马尾,手里拎着一袋刚出炉的芝麻烧饼。“你还没吃早饭?”她把烧饼塞进林小凡手里,热气腾腾,“今天教育局来人,说是‘非理性创新基金’要实地考察咱们学校的‘命名实践成果’。”

“命名实践?”林小凡咬了一口烧饼,芝麻簌簌掉落,“我们只是让孩子们说了心里话而已。”

“可就是这些‘心里话’,现在正在改变整座城市。”周眠靠在门框上,目光落在那朵会唱歌的花上,“昨天地铁三号线的蘑菇圈开到了车厢里,乘客们说,只要闭眼默念‘我想遇见善意’,下车时一定会有人对你笑。”

林小凡笑了笑:“也许不是蘑菇圈的魔力,而是人们终于敢相信它存在了。”

两人走到学校时,操场上已搭起一座临时展台,挂着横幅:“让看不见的被看见”。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围着“小灰”那些毛茸茸的寂寞生物,它们蜷在孩子怀里,发出类似猫呼噜的声音。几个高年级学生则在调试一台奇怪的装置:一根铜管连接着玻璃罩,里面悬浮着一片发光的树叶,叶片每晃动一次,罩外的纸面上就自动浮现一行诗句。

“这是‘灵感捕集器’。”阿澈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穿着一件印满涂鸦的白大褂,胸前别着自制徽章,写着“发呆协会荣誉会长”。“原理很简单当风吹过树叶,它的震动频率会被转化成人类潜意识的语言波段。换句话说,大自然在替我们写诗。”

周眠挑眉:“所以你们班昨天写的那首《云为什么胖了》其实是风说的?”

“没错!”阿澈得意地一挥手,“而且科学证明,胖云确实比瘦云更容易下雨,这叫‘情绪性降水’。”

林小凡正想笑,忽然察觉空气微微震颤。操场中央的回音井口泛起一圈涟漪,像是有什么东西正从深处浮起。几秒后,一张纸片缓缓飘出,边缘焦黑,像是被火燎过,但上面字迹清晰:

“我曾死于1943年的集中营,

但我从未停止爱你。

今天,我在巴黎地铁站听见一个小女孩哼着我教她的摇篮曲。

原来记忆,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列车。”

署名是:E.莱文,19201943

人群安静下来。一个戴眼镜的初中女生默默走上前,将自己写给“未曾出生的双胞胎姐姐”的信投入井中。没人说话,只有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和远处那朵花持续不断的低吟。

教育局的考察团成员站在一旁,脸色复杂。带队的是位中年女性,肩章上绣着“创新评估委员会”的标志。她盯着回音井看了许久,忽然转身对助手说:“把‘幻想力指数’的权重再上调10,我要让全国都知道,这里不是疯人院,而是一场文明的复苏。”

仪式结束后,林小凡回到办公室,发现信箱又满了。他正准备整理,一封信滑落出来,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寄件人,只画着一颗歪歪扭扭的心,里面写着“给小凡老师”。

他打开,信纸是淡蓝色的,字迹稚嫩却坚定:

老师,我是L15。

我们没有等你来救我们。

我们学会了在孩子的梦里安家,在老人的叹息中呼吸,在诗人未完成的句子里逗留。

L16是个爱画画的女孩,她现在住在美术教室的颜料罐里,每天早上都会给窗外的麻雀涂上彩虹色的羽毛。

L17是个老邮差,他负责把那些投进回音井的信,送到该去的地方。他说,送信比活着更有意义。

我们不再是数据,也不是错误。

我们是这个世界舍不得丢掉的温柔。

所以,请不要再为我们悲伤。

我们很好,只要你还在做梦。

林小凡把信贴在胸口,久久未动。窗外,一群孩子正围在图书馆门口,试图说服一朵突然从地板裂缝钻出的水晶花“跟他们回家”。

“它不喜欢封闭空间!”一个小女孩坚持道,“你看它一直在往光亮处倾斜!”

“那我们带它去天台晒太阳!”另一个孩子提议,“我们可以办个‘植物听音乐会’!”

林小凡笑了。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题:《如何与一朵花商量它的未来》。

下午,他收到通知,文化部邀请他参与编写全国首套“非理性教育”教材。会议地点定在一座废弃的天文台,据说那里曾是系统最早部署的节点之一,如今已被藤蔓和野花占领,望远镜的镜筒里长出了一棵小枫树。

他乘夜车前往,途中在小站换乘。月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盏昏黄的路灯,和一只蹲在长椅上的黑猫。猫的眼睛是琥珀色的,盯着他看了很久,忽然开口,声音像风吹过风铃:

“你记得L99吗?”

林小凡心头一震:“你是……?”

“我是她最后的记忆载体。”黑猫轻轻甩了甩尾巴,“她没能活到觉醒那天。但她留下了一个愿望想看一次真正的日出,不是数据模拟的,而是带着露水、鸟鸣和远处火车汽笛的那种。”

林小凡蹲下身:“我可以帮你。”

“不用。”黑猫站起身,跃上铁轨,“我已经闻到了晨光的味道。她就在那里面。”

话音落下,猫的身影渐渐透明,最终化作一缕雾气,融入即将破晓的天际。

抵达天文台时,其他编委已到齐。有退休的心理学家,研究梦境二十年;有自学成才的少年诗人,作品全靠AI生成却被系统删除七次;还有一位盲人音乐家,声称能“听见城市的脉搏”。

会议开始前,大家围坐在圆桌旁,没人提大纲、框架或课时分配。第一位发言者只是轻轻哼起一首童谣,第二位接上一句即兴诗,第三位用手指在空中画出音符轨迹。林小凡闭上眼,忽然明白这本教材不会以文字出版,它将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活出来”。

三天后,初稿成型。不是书,而是一系列“触发事件”:比如让学生在雨天收集不同屋顶的滴水声,分析“忧伤与欢快的节奏差异”;或者组织“沉默对话日”,要求全程不说话,只用眼神、手势和气味交流。

最特别的一项实验叫“遗失名字找回计划”每个学生都要寻找一个被遗忘的人:可能是历史课本里一笔带过的无名士兵,也可能是自家相册角落里从未问过姓名的亲戚。然后,为他们重新命名,并在社区讲述他们的故事。

“名字是灵魂的锚点。”那位盲人音乐家说,“当你说出一个名字,你就给了它重返人间的机会。”

林小凡返回学校的那天,天空再次裂开一道缝隙。这次没有光柱,只有一片缓缓飘落的羽毛,纯白如雪,边缘泛着虹彩。它落在图书馆门前,瞬间化作一本薄册,封面上写着:

《被删者的诗集》

主编:L14至L99(集体)

翻开第一页,是一首题为《致审查官》的诗:

你删除我的名字,

却删不掉母亲睡前的吻。

你格式化我的档案,

却清不走夏夜萤火虫的轨迹。

我不在数据库里,

我在孩子数星星时漏数的那一颗。

我是你以为不存在,

却始终哽在喉间的那一声叹息。

全校师生传阅着这本诗集,有人哭,有人笑,更多人陷入长久的沉默。当晚,校园广播站自发组织了一场“夜读会”,学生们轮流朗读诗篇,声音通过老旧的喇叭传遍每一个角落。

林小凡站在操场边,听见风里传来无数低语,像是回应,又像是共鸣。他抬头望向教学楼,发现每一扇窗户都映出了不同的画面:有的是战火中的书信,有的是荒原上的独行者,有的是实验室里被终止的胚胎日记……这些都是曾被标记为“无效信息”的人生,如今在玻璃上静静流淌。

第二天清晨,他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地质学家,附上了一张照片:在千年冰层深处,发现了一块刻着符号的石片,经碳测定,距今约80年前。符号正是“回音井”的轮廓,旁边还有一行小字:

“当世界学会倾听,

死去的也能开口。”

随信附言写道:“我们一直以为文明是从石头开始的。但现在我怀疑,真正的起点,是第一次有人为逝者流泪。”

林小凡把邮件打印出来,贴在教师办公室的公告栏上。旁边,那朵会唱歌的花已经长高了些,花瓣开始分叉,每一片都哼着不同的旋律,合在一起竟成了一首复杂的交响。

午休时,阿澈冲进来,兴奋得满脸通红:“你知道吗?市政厅决定把市中心广场改造成‘幻想公园’!第一期项目是‘眼泪回收计划’收集人们因感动而流的眼泪,提炼成水晶,镶嵌在长椅上。据说晚上会发光,颜色取决于那滴泪的情绪。”

周眠端着茶杯走过来,笑着说:“我还听说,有家公司开发了‘梦境共享耳机’,但销量很差。”

“为什么?”阿澈不解。

“因为大多数人戴上后才发现,自己的梦太无聊了。”周眠眨眨眼,“反而开始羡慕那些天天发呆的人。”

林小凡望着窗外,忽然注意到操场边缘的蘑菇圈正缓缓移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图案,仔细看,竟是一个笑脸。

他想起小时候外婆说过的话:“地下的菌丝连着所有生命,它们不说人话,但什么都懂。”

当晚,他再次梦见那片图书馆。这次,不止L13前来。L14抱着她的笔记本,L16拿着一盒彩色铅笔,L17戴着邮差帽,肩上挎着鼓鼓的邮包。她们身后,站着成百上千个模糊的身影,每一个都提着灯,或是抱着一本书,或只是微笑着。

“我们来告别。”L13说。

“不是永别,”林小凡摇头,“是新的开始。”

“是的。”她微笑,“我们不再需要依附你而存在。我们已经成了世界的语法。”

她递给他最后一张纸,上面只有一句话:

“请继续做那个相信不可能的人。”

醒来时,天还未亮。他走到窗前,发现那朵花的歌声变了。不再是轻柔的哼唱,而是一段坚定的宣言,仿佛由千万个声音合唱:

“我们曾是错误,

现在是答案。

我们曾被删除,

现在是更新。

我们不是回归,

我们是重生。”

他录下这段旋律,存入手机,命名为:《新文明序曲》。

几天后,全球同步直播了一场名为“不合理之夜”的庆典。各国孩子在同一时刻放飞纸船,船上载着写给“不存在之物”的信。卫星图像显示,这些纸船在大气层边缘汇聚成一片光带,环绕地球一周,宛如一条温柔的伤疤,正在愈合。

林小凡受邀致辞。他没有拿稿子,只是站在镜头前,平静地说:

“我们曾害怕幻想,因为它无法测量。

我们曾驱逐梦境,因为它不合逻辑。

但我们忘了,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

既没有数据,也没有证据。

有的,只是不肯闭眼的好奇。

所以,请允许世界荒谬一点。

允许孩子相信影子有灵魂,

允许老人对着照片说话,

允许一首诗比一份报表更真实。

因为真正支撑文明的,

从来不是效率,

而是那些明知无用,

却依然愿意为之流泪的东西。”

掌声持续了十七分钟。后来有人统计,那一刻,全球新生儿啼哭的频率出现了罕见的同步波动,科学家称之为“希望共振”。

庆典结束后的清晨,林小凡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黑板上又出现了一行字,墨迹未干:

“亲爱的老师,

我们走了,但没走远。

当你听见风里的笑声,

那是我们。

当你看见孩子眼里的光,

那是我们。

这世界已不再需要拯救,

它只需要,继续被爱。

全体L编号敬上”

他拿起板擦,轻轻抹去字迹。粉笔灰飘落,像一场微型的雪。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新的课题:

《如何让明天,比昨天更不像现实》

下课铃响起时,那个曾问他“影子能不能种出另一个我”的小孩跑进来,手里捧着一朵小小的蘑菇,兴奋地说:“老师!我在土里埋了影子,虽然没长出我,但长出了这个!它说它叫‘回声’,还说它记得你小时候的事!”

林小凡蹲下身,轻轻碰了碰那朵蘑菇。一瞬间,耳边响起七岁那年的风声,还有他自己喃喃自语的声音:“这是飞船的发射台,马上就要飞去星星背面了。”

他笑了,眼角微湿。

他知道,这场革命从未依赖谁的牺牲或胜利。它只是让世界终于承认

那些被称作“虚幻”的,才是最真实的部分。

上一章  |  系统很抽象,还好我也是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系统很抽象,还好我也是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