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金不一样,F14的运输是大问题。
从鹅城到大西北几千公里距离,组装好飞过去指定出事,而铁路运输宽度又不够,海运到不了沙漠。
最后商议的办法是折中,所有F14拆掉机翼和尾翼后从船坞装上多艘小型内河轮船,一路抵达蜀川的小县城,再通过超限运输拉到人烟较少的区域就很安全了。
等飞机和发动机到了西北,再逐渐进行改装作业、试飞等等,只要稍微注意些老米卫星经过的时间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空军安排下去后紧接着就是F110的问题。
唐文本来打算把F110交给国内的航发所啃,但现实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便决定自力更生。
606所对买卖人口的生意没有意见,甚至几个副所(总师级)都想把自己卖掉改善下所里生活,不过被上面一道命令打了回去。
最后还是海军提出了方案:
盖金将F110发动机实物和资料作价卖给国内,但折算出的价格换算成“人”,将一些组织内有能力、又不太留得住、想下海的研究员放给盖金。
虽然这样做还是有人口买卖的嫌疑,但目前的说法叫“借调”。
不是买卖,是把研究所的人借调到航空机械厂,原来的编制依旧保留,不过不发薪水,惯用的停薪留职手段。
想出来“闯一闯”的人可一点也不少,与其放到国外去刷盘子,还不如扔给盖金呢。
而且国内航发人才并不局限于606所,得益于曾经的三线建设全国到处都有航发所(就跟到处都是光刻机所一样),搜罗搜罗满足唐文要求的人还是不少。
最后东拼西凑唐文拿到了一份名单,来自天南海北共31人,没有现任的总师,但曾经主导过项目的副总师有3个,其他人都有实际研发经验绝对没有滥竽充数。
这31人扔出去可以组成一个正经研究所的核心团队,配上航空机械厂自己的外围人员,就是一个完整的航发研究所。
唐文在名单中还看到了几个有些眼熟的名字,虽然回想不起来未来的成就,但相信还能有印象的人绝对不差。
在一一亲自手写完聘请书各自发出邮件后,普鲁士号也终于抵达了预定的测试海域。
选定的实验地点相当空旷。
唐文以新锡兰、智例、南极三个地区为点画外接圆,选定的中心点就是实验地点,距离任意一方都有3000到5000公里距离,甚至周边连什么小岛都没有。
偶尔会有一些渔民,好在有U艇跟随并未被发现。
普鲁士号的后面还拖着一艘在海上无意间遇到的破烂渔船,以作为实验对象。
这艘渔船起码漂泊了几年,到时候会在上面点燃油桶作为热源吸引攻击
若干扰真的有效,那么攻击的AIM9导弹就会在靠近时候被“洪水”烧毁从而失效,通过实战来检验效果。
“天气,晴,风向东南2级。”
柴郡站在普鲁士号的船头,感受着发带飘扬的力度记下实验条件。
附在战舰上虚空视角的唐文忽然心生疑问,自己那么多D系战舰怎么没有D系舰娘?
这次的实验他充分吸取了圣诞战役差点阵亡的教训,普鲁士上的洪水干扰系统峰值功率可是超过100兆瓦,如此恐怖的电磁信号下军舰上的辐射可想而知。
虽然唐文猜测系统大概率会保他无事,但他显然记得电科14所的手册里有警告反射面会覆盖到微波频段。
米格25的雷达都传说能烤兔子,血肉人类的下场就更不用说了,至少头晕恶心绝对跑不了。
这也是国内没有做全尺寸测试原因,雷达辐射看似不起眼,但即使是民航客机也严禁在地面开启雷达以防造成伤害诱发疾病,过量电磁辐射依旧有害。
思索间吕特晏斯和镇海已经照着说明书启动系统预热,普鲁士号的轮机开始为超级电容充电,这个动作就让轮机功率来到了30。
电科14所尽可能简化了操作,由于唐文要求尽可能采用电子管以便于仿制,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套控制系统,可以自检后通过辉光电子管显示数字字母代码,让操作者简易判断是否正常可用。
辉光管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根据手册注释E0A(16进制)即意味着一切就绪、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展开不同规模干扰。
此时整个舰桥里都充斥着无数电子管工作的微微电流声,以及散热系统全力以赴的闷响。
吕特晏斯的手直接打开电箱上的玻璃保护盖,轻轻放在多个感叹号警告提示的红色按钮上,直接准备全功率输出。
破烂的渔船停在普鲁士号500米的远处,上面倒满了重油至少可以燃烧一个小时。
3架蚊蚋从战列舰上先后弹射起飞,其中2架头也不回地继续飞行,在飞出去大约1000公里后,第二架飞机飞到差不多50公里远处时转向,瞄准来时的航向动力全开进入1.15马赫超音速飞行。
“预备…启动!”
吕特晏斯毫不犹豫地摁下按钮,随之响起的是一片“啪啪”的清脆声音,那是无数继电器在工作。
普鲁士号微微一震,随之一股无形但密集嘈杂的背景声以光速向整片海域扩散。
按下电钮约1.4秒,“洪水”启动瞬间的电流过载就抽干了超级电容,110兆瓦功率射向四面八方,然后迅速下降稳定到30兆瓦。
一众舰长和舰娘们都没有异常,只是对突然出现的背景嘈杂感到些许不适。
但3架蚊蚋却是都发现电台信号已经被完全阻断,打开只能听到沙沙声,连续切换多个频段都只有烦人的噪音,但较远的2架明显感受到干扰弱了很多。
“开始定向干扰!”
普鲁士号的抛物天线缓缓转动,将中心波束对准飞来的那架蚊蚋,后者的电台中更加混乱。
干扰开启110秒后,这架蚊蚋在距离靶船8公里的地方成功释放了2枚AIM9L未受明显影响,只需要10秒就能命中。
导弹很正常地在导引头指示下飞向目标,但当倒计时归零后,唐文看到的是海水中近乎同时溅起两朵不大的水花。
干扰奇效了,很明显导弹内部的电路出了问题,却因为速度过快眨眼间就进入海中,没有精准记录下失效距离。
“没关系,这起码印证了拦截效果是真实的,现在就是测干扰距离。”
另外两架蚊蚋依旧在向外飞去并测试无线电,当距离约1300公里时,电台成功滤掉了衰减严重的干扰信号,两架蚊蚋成功用电台建立起联系。
电科14所的预估印证了两条,如果1300公里半径还能干扰正常通讯,那至少可以确定300到500公里内帝国的航母战斗群都会陷入麻烦。
“洪水”系统成功了。
当计时器来到10分钟,机组自动关闭,进入000全功率散热模式,需要大约1个小时的冷却才能让在爆炸边缘的电子管冷静下来。
早期的传统电子管寿命很短并且并不耐热,国内为了研制“洪水”甚至专门投资去升级了电子管技术,才达到了严苛的作战需求。
“哎呀!”
柴郡的痛呼响起,紧接着是金属坠地的声音。
“这个杯子怎么这么烫,里面明明都没有咖啡!”
看到舰娘气呼呼的指责唐文顿时明白是微波的效应,理论上军舰指挥室是个天然的厚重电子屏障可以滤掉大部分,但“洪水”的大力出奇迹下还是漏掉了足以致死的一小部分,要是他真人在里面绝对不好受。
国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吗?
但这个想法很快被他打消,唐文严重怀疑国内是想趁机测试一下汉斯超人的耐热性。
“不对!”
唐文忽然想到了什么,如果连重重保护下的舰桥内杯子都被加热到这种程度,那“洪水”本身积热有多夸张?
现在安装上去的“洪水”还不是系统造物,可没有那种逆天的稳定性!
或许是为了印证他的猜测,下一秒普鲁士号的舯部甲板忽然爆开,原本干扰系统中流动的红色冷却液蒸汽在高压下疯狂向外喷发。
辉光显示器上的代码开始不断闪烁切换:
EEE(超温过载!)
E20(天线故障!)
E55(散热功率低!)
E88(控制系统离线!)
EEE(系统离线,无法使用!)
一百吨的干扰系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都是冷却液,在普鲁士号侧舷形成了壮观的红色喷雾,但紧接着普鲁士号上的火警铃声也响了起来。
“毁灭吧,这套系统的散热能力肯定超标了。”
唐文倒是没有太过意外,立刻下达自沉指令,毕竟他昨天又拿到了一套“洪水”,依然能够仿制。
完成实验任务的普鲁士号打开了通海阀,下一刻就重新出现在南太的港口。
唐文立刻开始仿制剩下的一套“洪水”。
仿制:“洪水”广频高功率监视雷达(?)
经验:35000
很好,是纯正的60年代前技术,不过判定居然是雷达?
当然这么说也没错,四面巨大的射频天线也能接收反射回波,这是洪水的次要功能。
获得特殊消耗品:‘洪水’广频高功率监视雷达
使用消耗品时,对1000公里范围内常规目标具备弱定位能力,仅能定位大致方向以及大致距离,随距离减小而缩小误差,并具有一定干扰能力
作用时间600秒,冷却时间90分钟
注意:此消耗品仅可安装在战列舰/航母使用,启用时会占据动力组可能导致航速下降
注意:此消耗品拆下扣除500金币
对鹰宝具,GET。
“就是不知道这时候头顶有没有卫星啊。”
唐文抬头看向天空,此时国际空间站才发射了2个节点,也没什么网站能算出轨迹,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然而事实上普鲁士号造成的干扰已经让全世界都动了起来。
南太平洋荒芜是因为人迹罕至,但各种低轨卫星却经过经过该地区。
因为低轨卫星的运动轨迹并不是都围绕着赤道,特别是有些极轨卫星也会经过南太平洋上空。
并且由于电磁发散,应该说在普鲁士号开启干扰的十分钟里,大半个太平洋上空经过的低轨卫星、甚至数颗同步卫星都发现了异常。
在电磁的世界中普鲁士号一开机就用狂暴的电磁脉冲将整个公频都搅得一团糟,尤其是200到500公里轨道。
洪水峰值110兆瓦的功率只维持了一秒,在大气衰减和电磁波散射后太空里的实际干扰功率也就500多千瓦,还做不到烧毁卫星。
但附近区域低轨卫星的通信却是齐齐被切断,后续的30兆瓦功率影响就不那么显著,主要针对300公里高度以下的近地轨卫星。
在这十分钟里,一共有超过20颗卫星受到影响,并且有超过6颗低轨侦查卫星通信被切断,其中3颗属于帝国。
各国一边手忙脚乱地试图恢复失联卫星,同时也通过同步卫星侦测到了南太平洋无人区那个亮瞎眼的强烈干扰源。
国内的一颗卫星也受到影响,稍微一分析就知道是“洪水”在发力,心里一边夸赞失落帝国挑了个好地方,另一边祈祷他们最好做足了防护措施,或者真的是汉斯超人。
至少根据初步探查到的强度评估,国内很容易算出来“洪水”的释放功率达到了设计目标,和之前预想的差不太多。
电科14所主导“洪水”研究的秦光立即被接到命令进京,“全频道干扰”思想的首次实践成果还是引起了军队的兴趣,既然真的能干扰低轨卫星,那“洪水”或许就有继续研究下去的价值。
给盖金的“洪水”费电不可靠是因为大量使用电子管,国内自己用肯定是各种芯片IGBT堆上去,体积和耗电量都能得到显著减少。
之前军队不确定实际效果,现在正好有了深入研究的理由。
只是,帝国想的似乎却不太一样。
棱角大楼在干扰结束后30分钟才恢复了所有断联卫星的联系。
信号的重新链接让很多人暗自松口气,因为当时正好有一颗卫星在自动调整轨道,要是没联系上不知道飘哪去就损失巨大,低轨飞行的卫星都是又大又沉的高级货。
随之而来的问题自然是找出肇事者,在南太平洋那个位置发出那样的波段,显然不是什么自然现象。
棱角大楼一边想办法侦查那片无人之地,另一边紧急召集一堆专家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电磁武器自然是最先被想到的方向,但格罗斯教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电磁风暴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的。”
格罗斯没有当谜语人,闯入参联会发现后马上解开了谜底:
“虫洞,虫洞在开启时会伴生极其强烈的电磁现象。如此紊乱、高功率、大范围的混乱电磁现象很像是虫洞出现的征兆。
如果失落帝国真的掌握了自然虫洞,这无疑是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