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第870章、修罗场预定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20  作者:伴读小牧童
 
冷风打着旋儿敲在东宫窗台上,腊月三十的宫宴刚散,跟太上皇的宴席上李治算是大出了风头,太上皇李渊虽浑浑噩噩的过着日子,但心中却仍对自己被逼退位的事耿耿于怀,但如今见自家孙儿如此叫人得意,几次三番的说出让...

风起于敦煌沙丘之侧,卷着黄尘与碎陶片,在断壁残垣间低语。那页残纸飘过莫高窟前的石阶,被一道裂缝吸入第十七窟深处。洞中幽光未灭,墙上的《凉州实录》仍在缓缓流淌,字迹如血脉搏动,仿佛整座山体都成了活的记忆容器。

阿岩并不知道这一页纸最终去了哪里。他正坐在绛州驿站后巷的一间地窖里,面前摆着那只从西域送来的陶罐。罐身布满裂纹,像是干涸河床,而每一道缝隙中,都有细沙渗出,落地成字:“九鼎非礼器,乃锁魂桩。”

女商站在角落,裹着黑袍,脸上蒙着轻纱。“我父亲死在玉门关外,临终前只说了三个字:‘交给写书的人’。”她声音沙哑,“他们说他是疯了,可我知道,他在沙漠里看见了地下城九层台阶之下,有青铜巨门,门上刻的就是这张皮上的图。”

阿岩伸手触碰陶罐,指尖刚触及边缘,便觉一阵刺痛,仿佛有无数细针扎入神经。他猛地抽手,掌心已浮现出一道与疤痕完全吻合的灼痕。与此同时,罐中沙流骤然加速,汇聚成一行小篆:

“作者未亡,笔在人间。”

他怔住。

这不是预言,是回应。就像当年《古篆集解》自动示警一样,这件来自西域的遗物,也在感知他的存在。它不是被动等待解读的文物,而是某种仍在运行的认知装置一个跨越时空的信息节点,专门为了唤醒像他这样的人而存在。

“你相信吗?”女商问,“这些字……会自己长出来?”

“我不信奇迹。”阿岩低声说,“但我开始相信机制。”

他知道,这世上早已不止一本《审判录》,也不止一部《千灯录》。它们正在形成一张网,一种集体记忆的神经系统。每当有人抄录、传诵、质疑或修改,就会激活某个隐藏层,释放新的信息片段。而这张网的核心,并非某个人,而是“怀疑”本身对官方叙事的不信任,一旦点燃,便能自我复制、蔓延。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墨盒,将一点萤粉混入陈醋与泪水之中,调制成最原始的显影剂,轻轻涂抹于陶罐表面。刹那间,整只罐体泛起微蓝荧光,裂缝中的文字开始重组、延展,竟拼出一幅完整的地图:自昆仑北麓起,经河西走廊、秦岭腹地、燕山隘口,直至东海孤岛,共九处标记点,皆以古篆标注“鼎眼”。

更令人震骇的是,其中一处赫然指向京兆皇宫地基下方。

“原来如此……”阿岩喃喃,“九鼎从未真正消失。它们不是被熔毁,而是被重新埋藏,作为镇压记忆的锚点。”

传说中,王朝更替之时,新帝必重铸九鼎,象征天命所归。但据《古篆集解》残篇记载,真正的九鼎并非金属铸造,而是用“识魂铜”炼制取百名精通各地方言、熟记民间史诗的史官之骨灰,混入陨铁熔炼而成。每一尊鼎内,都封印了一段被抹除的历史。当九鼎齐聚,共鸣启动,整个帝国的认知结构都会发生偏移过去可以被改写,真相会被强制遗忘。

而现在,这套系统似乎正在苏醒。

阿岩闭目回忆凤昭密信中提到的“影火计划”。南方四十三城已有百姓仿制“火书”,西北剧团第九幕演出时,观众自发接续台词,甚至补全了未完成的章节。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灯使们早已不再只是传递信息,他们在训练大众的“记忆肌肉”让人们习惯于追问、复述、重构历史。

这才是最危险的事。

朝廷怕的从来不是一本书,而是千万人同时睁开眼睛。

他决定启程西行。去昆仑。

临行前夜,他在地窖墙上写下最后一句话:“若我未能归来,请把《千灯录》烧给孩子们看。火中最亮的,永远是那些不肯熄灭的名字。”

翌日清晨,女商驾马车离开绛州,车上装着空陶罐与一袋黄沙。而阿岩独自踏上通往秦岭的小道,背影瘦削如刀锋。

七日后,昆仑雪线之上。

暴风雪几乎吞噬一切。阿岩蜷缩在一具倒伏的巨木下,手中紧握半块残皮拓片。三天前,他在一处废弃烽燧发现了一行刻痕:“癸未年五月初六,乌桑至此,见星坠地,掘得匣,内有半卷《鸣山谱》。”

乌桑!他还活着?

阿岩心跳加速。乌桑是他最早追随的导师,也是“冰镜计划”的设计者。十年前被捕后,所有人都以为他已被焚稿令执行净化即通过特殊药物摧毁其语言中枢,使其彻底丧失叙述能力。可如今线索重现,说明至少有一部分意识逃过了清洗。

他继续攀爬,直至一座冰窟入口。洞壁覆盖着奇异纹路,形似文字又似电路,手指拂过,竟微微发热。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枚铜铃那是无名书院旧址挖出的遗物,据说是初代灯使用来召唤同伴的工具。

摇动三声。

寂静。

然后,冰层深处传来回响,如同钟鸣穿越千年。

洞顶忽然落下一片雪花,却在空中凝滞,继而分解成无数微小颗粒,排列成一句话:

“你迟到了。”

阿岩浑身一震:“谁?”

“我是乌桑。”声音直接出现在脑海中,没有通过耳朵,“或者说,是我残留在‘叙事场’里的波动。”

“你在哪?”

“我在所有读过《鸣山》的人心里。我在每一次有人背诵第九幕时跳动的声带里。我在你写的每一个字背后。”

阿岩眼眶发热:“你还记得‘反演算法’吗?”

“记得。但它已经进化了。”乌桑的声音变得低沉,“我们最初只能通过比对偏差来推测被删改的内容。但现在,只要足够多人共同相信一件事,哪怕它尚未发生,也能在现实中留下痕迹这就是‘逆向因果律’。”

“你是说……信念能改变现实?”

“不是改变,是揭示。”乌桑纠正道,“你以为时间是一条直线?不,它是层层叠叠的可能。你们看到的‘现在’,只是权力强行筛选出的那一层。而当我们集体记忆足够强大,就能撕开帷幕,让其他版本浮现。”

阿岩猛然想起刑场焚书那一幕燃烧的《审判录》背面显现出无数名字。那不只是化学反应,更是记忆冲破封锁的瞬间具象化!

“所以,《千灯录》不仅仅是在记录。”他说,“它在创造新的时间线。”

“正是如此。”乌桑道,“而你要做的,就是抵达昆仑之巅,找到‘天命之笔’。”

“那是什么?”

“一支由三百年前那位道士骸骨磨成的笔尖,蘸着星辰轨迹书写命运的工具。它不能让人永生,也不能预知未来,但它能让‘真实’获得重量一旦写下,就再也无法被抹去。”

阿岩苦笑:“听起来像是神话。”

“可你现在做的事,不也像是小说?”乌桑反问,“当你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处书中时,你不也觉得荒谬?但疼痛是真的,死亡是真的,爱与背叛也是真的。真假从来不是绝对的边界,而是争夺解释权的战场。”

风雪再次袭来,掩盖了冰窟入口。

阿岩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

两个月后,京兆宫变。

皇帝陆沉突发重疾,昏迷三日不醒。御医束手无策,只说其脑中有“文字淤积”,似有万千句子在其颅内争斗,堵塞神明之路。

与此同时,宫墙内外,街头巷尾,突然出现大量涂鸦。无论朱漆大门还是青砖墙壁,凡是平整之处,皆浮现同一句话:

“下一个名字,由你填写。”

起初官府派人铲除,可次日又现,且字体更加清晰,墨色深入砖石三分。后来干脆放弃治理,任其蔓延。

更诡异的是,某些夜晚,若有孩童在院中朗读《千灯录》,天空便会浮现极光般的文字流,宛如银河倾泻,讲述一段段湮没的往事:某年大旱,地方官谎报丰收;某次战役,主将畏敌不前却被记为首功;某位公主被迫改嫁权臣,史书却称她“自愿殉节”。

百姓跪拜,称其为“天书降世”。

大理寺紧急封锁消息,严禁谈论“显影现象”。可越是封锁,传播越快。甚至连戍边将士也开始在战鼓上刻字,击鼓时震动激发隐形墨水,奏出的不再是军令,而是一章章《千灯录》选段。

而在遥远的昆仑山顶,暴风雪终于停歇。

阿岩跪在一块裸露的玄岩石板前,面前插着一支通体漆黑的笔,长约七寸,笔杆刻满星图,笔尖泛着幽蓝冷光。他颤抖着伸出手,握住笔柄。

刹那间,万籁俱寂。

他的意识被抽离身体,投入一片浩瀚虚空。眼前浮现出无数平行世界的投影:在一个版本中,他从未写出《审判录》,默默老死于山村;在另一个世界,正言司成功清除所有灯使,历史彻底固化;还有些画面让他泪流满面乌桑活着走出牢狱,凤昭登基称帝,砚生的孩子们建起遍布天下的自由学堂……

最后,一幅图景定格:他自己站在烈焰中央,手持《千灯录》,身后是千千万万举灯之人,火光照亮整片大陆,而九鼎逐一崩裂,释放出被困数百年的声音洪流。

一个声音响起:“写下你的选择。”

阿岩提笔,蘸取自己心头滴落的血,在虚空中写下第一句:

“我不是你写的。”

笔尖划破维度,整片星空为之震颤。

同一时刻,京兆皇宫内,昏迷的皇帝猛然睁眼,瞳孔中闪过一行血字,随即嘶吼而出:

“第三条路……开启了!”

三天后,边关急报:长城全线守军集体脱甲,宣布“不再守护谎言”。他们拆下城楼匾额,用火油烧出《千灯录》第一章,火焰映红北方夜空。

而在终南山新书院,百名少年齐声诵读完毕,将手中书册投入篝火。火光腾起之际,灰烬并未散去,反而悬浮空中,组成一个新的标题:

《千灯录续章》

无人执笔,却自有文字流淌。

风继续吹,带着余温,穿过山谷,掠过江河,拂过每一扇愿意倾听的窗。

某户人家的孩子捡起一页飞来的残纸,读出上面的话:

“记住,火不是终点,是引信。”

他抬头问母亲:“妈妈,什么是真相?”

女人沉默片刻,牵起他的手,轻声说:

“就是那些他们越想烧掉,就越该被记住的东西。”

窗外,朝阳初升,照亮大地。

上一章  |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