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话说完了,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奉天殿内,朱元璋在给众朝臣说了,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之后,将会采取的内阁制度之后。
稍稍等待了一会儿,提高声音,望着众人询问。
这个事儿,是他这边必然要办的事。
要将之给办成了。
中书省以及丞相制度,真的是不能存在。
实在是太过于能集权了。
走到了那样的位置上,若是不和皇帝对着干,那都白瞎了手里面的权力。
自己这个开国皇帝还在,就能接连冒出,敢和自己对着干的丞相。
那若是自己不在了,会变成什么?
自己不将这个隐患排除,那么在今后让标儿,雄英他们来当皇帝了,再想着手进行解决,可就没那么容易。
所以这事儿,自己必须要把将之给办了才行!
“上位的这个考虑非常周到,这内阁制度,更是巧夺天工,思虑周全。
内阁制度,既可以防止有宰相专权。
不再出现胡惟庸,这狼子野心之辈。
又不耽误办事。
实乃大善!
这等制度若是能实行,我大明定然将会受益无穷。”
在朱元璋问出了这话之后,立刻便有人开了口,对着内阁制度,大放溢美之词。
根本不用去看,就能知道开口说这话的人是谁。
除了铁骨铮铮,忠心耿耿韩国公李善长,绝对不会再有别的。
不仅仅是朱元璋不意外,在场的众多朝臣。那也都是不意外。
若是这个时候,不开口说出这些话来,那就不是韩国公李善长了。
“上位,臣也觉得这内阁制度很可以,上位思虑的很恰当。”
刘伯温也跟着开了口。
刘伯温此时开口说出这话来,并不是在刻意奉承,而是真心实意的赞美。
他是真觉得,朱元璋所弄的这内阁制度很可以。
话说,在猛然听到上位说要废了丞相,废了中书省之时。
他是真被惊到了,继而便生出了无尽的担忧来。
很怕上位上了头,一时间干出来了一些不计后果的事。
没了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那么上位每日所需要处理的政务,简直多到令人发指
哪怕上位一向精神远超常人,并且又有太子朱标这个好帮手在。
他们父子两个,能将中书省连同丞相的事,外加皇帝和太子的事一并给扛起来。
可是,真的就能长久如此吗?
上位吃过苦,性格坚韧,能够忍受这样的日子。
但是,谁又能保证,今后的其余皇帝,就也能如同上位这般,吃苦耐劳,又英明神武。
这样勤政不说,还能把诸多的事情都给处理的井井有条?
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个时候,从上位这里听到了内阁制度之后,他心里面的这些担忧,一下子全没了。
不仅担忧没了,而且还变得啊欣喜起来了。
自己在此之前,果然是有些多想了。
上位不愧是上位,聪明才智这些无人能及。
总是能在很多事情上,弄出一些新花样来。
他弄出来的新花样,很多还都有可取之处。
从上位的角度上来看,这套设计是真的很不错。
而且,一旦实行也真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事情,防止再出现宰相专权的同时,又能不耽误政务的处理。
能给官员一定的参与之权……
在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个人,在这个事情上,开了口,表了态之后。
其余人也都纷纷开口,表示赞同,没有一个反对的。
开玩笑,没看胡惟庸造了反之后,皇帝这边,都已经处理了多少人吗?
在废书省和丞相的态度上,也是极其的坚决。
根本就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意思。
这个时候,甚至于都有人怀疑,连胡惟庸造反,都是皇帝故意引诱的。
所为的,就是要废掉丞相和中书省。
而此时,皇帝又给出了一个还能说得过去的内阁制度,把他们最后一条反对的路,也给彻底的堵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接着反对?
怕不是嫌命太长了吧?
还能怎么办?只能是表示同意了。
在场的众官员,没有一个出声反对。
毕竟就如今的这种情况,若是反对了,必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甚至于就算不会当场被皇帝给打成胡惟庸的同党,那在今后,也会被皇帝那边重点照顾。
让人去家里好好的进行一番的调查,也并非不可能。
这事皇帝干得出来。
于是,废中书省,废丞相,这个本该引起轩然大波大事情,就这样被朱元璋轻轻松松的给办成了。
并没有起太大的波澜。
朱标在边上看着自己家父皇的这些操作,只觉叹为观止。
父皇不愧是父皇,办事就是稳妥。
这样大的事儿都能给办成。
他这里,又跟着父皇学到了一招。
那就是当皇帝,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
但同时,做事情一样要分方式方法。
并不是说你当了皇帝,别人天然就会认同你。
有些事想要办成,尤其是一些大事,那么很有必要用上一些手段,拿住对方的痛脚,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动手,那么就容易的多。
便是众多朝臣也不好去反对。
朱元璋见众朝臣就这事儿表了态,心情还是挺不错的。
这事儿,终于是让自己给办成了。
原本他还想着,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还会有哪些人头铁的站出来,对自己进行坚决反对。
他这边都已经做好了,一定的杀人的准备。
哪能想到,这些朝臣们竟然都这般的深明大义。
这样的讲道理。
不用自己多说什么,他们便同意了这事情。
自己大明,这才是真正的众正盈朝。
如此想着,朱元璋便望着众朝臣再度开了口。
“好,这事儿就此定下。
今后不再设丞相,也没了中书省。
这内阁的内阁首辅一职,便由太子来进行兼任!”
由太子来兼任内阁首辅,这事,朱元璋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所做出来的决定。
内阁首辅位高权重。
当然,再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那也没有先前中书省和丞相制度都在之时,丞相手里面的权柄大。
哪怕张居正这种,都远远比不上如今已经丞相。
但是,内阁首辅发展到后面,权柄相对而言,还是不小的。
现在,内阁才设立,又有自己这等强势的皇帝在。
内阁翻不出太大的浪花来。
但是,在今后内阁的权力肯定会逐渐变大。
还能有一定的,丞相的权力。
尤其是碰上那些能力强,手段高明的内阁首辅之时,必然会如此。
内阁首辅的位置不仅重要,而且还特别的锻炼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这边把太子任命为内阁首辅,倒也不是不可以。
这个位置,每日都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政务。
想要当一个好皇帝,之前没有任何的相关经验,突然之间就上手肯定是不成的。
对政体的运行,以及各种政务的解决方法都不熟练,乃至于都不了解。
那想要将之做好,肯定不容易。
就算是一些天赋异禀之人,那大多也都需要前期吃些亏,摔打一些之后,才会迅速的成长起来。
但,若是让储君在当皇帝之前,先多多接触政务,知道民间疾苦,知道政体是如何运行,又该如何处理政务等等。
做好了这些之后,那么在今后再当皇帝了,很多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明白官场当中的许多弯弯绕,今后那些当臣子的,再想要去糊弄当皇帝,把皇帝当成傻子来哄,就没那么容易。
哪怕是中人之姿,在经过了这样的一番,堪称题海战术一样的锤炼之后,都不会太废物。
多少能拿得出手,做个守成之君。
而且,首辅这个位置,也确实是重要。
让亲儿子去做,那肯定要比交给别的人更加放心。
也更加有利于权力的集中。
不仅是朱标,朱元璋还决定,今后自己大明的储君,当皇帝之前必须要做一些时间的内阁首辅才可以。
当然,正常情况下是如此。
可若是在今后,遇到一个不争气的人当皇帝,死的太早,儿子还没成年,人就没了。
就比如朱瞻基那样。
导致出现了少年皇帝。
那这事儿就只能另算了。
他也只能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
反正他这个当祖宗的,都已经尽可能的,把各种事情都给做好了。
到后面再闹得一团糟,他这边也一样是无能为力。
人不是神明,不可能还能管到,自己死后的一百年之后的事。
有些事只能是尽力而为,仅此而已。
听到朱元璋的这个任命,在场群臣并不意外。
朱元璋对于朱标有多么的信任,为了培养朱标,又都做了多少的事,费了多少的心血。
他们是有目共睹。
此时,会让朱标担任内阁首辅,再正常不过。
现在,他们比较关心的是,内阁次辅,以及其余的内阁成员由谁来担任。
并且,在这上面又有什么样的规则。
看得出来,今后这内阁必然是非同一般的机构。
哪怕皇帝说,内阁只是负责给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并不直接统领六部。
但是只要不傻,稍微有一些经验,就能知道内阁前途无量。
如今或许地位会比较低,可是今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的地位,会会随之变得越来越高。
不需要多看别的,单单只看皇帝要把他最看重的亲儿子,大明的太子,下一位的皇帝给弄到内阁当中,让其去当内阁首辅,就能看得出来。
这这内阁不重要,皇帝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等安排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别的事情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
这个巨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子朱标。
虽然如今,在不少人的眼里,太子朱标不如之前时那般的好了。
但是整体上,还是远远比朱元璋仁善。
若是也能进了内阁,那就能日日和太子进行接触。
争取在太子跟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那今后,可以说好处多多,前途无量。
哪怕按照皇帝的规定,内阁成员本身品级不高。
哪怕是内阁首辅,也才不过四品官。
但是,在场的大多都是官场的老油子,不是外行人。
哪里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
无非是位卑权重而已。
当官,所看的可不仅仅只是品级的高低,更为看重的,是看实际担任的职务,手里面权力的大小。
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至于内阁次辅,以及内阁的其余成员,咱这里先不任命。
且待稍后再议。”
让他们这些人失望了,朱元璋并没有当场任命内阁次辅,以及相应的内阁成员。
这让不少原本都是望眼欲穿,心里面暗自提了一口气的人,忍不住有些失望。
但也仅仅只是有些失望而已。
皇帝此时没有当场宣布,那就说明他们在接下来,还是有着一些机会在的……
自己大明,后世时官员进入内阁,也形成了制度,有一定的规则。
比如,非进士不入翰林院,而非翰林又不能入内阁。
又有庶吉士之分……
庶吉士是朝廷的人材预备团,这是一套很成熟的体系。
但是朱元璋并不准备沿用。
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一套,选拔内阁首辅的做法,和他的一些理念不太符合。
他所要想要的,是宰相要起于州郡。
除了能考上功名之外,还必须有实际的,治理地方的经验。
通过了下面的层层磨砺,从下到上,把能经历的都给经历了。
能真的明白,朝堂与朝堂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有很强的能力。
这样的人再进内阁,那才是真真正正的能起到作用。
而大明后世,所形成的那套入内阁的相关制度,也同样能选拔人才。
但是庸才也一样不少。
而且,入内阁的人,大多都在京师这边打转。
不能说一个有地方上的工作经验的都没有,而是整体占比少。
而且,到地方所进行的工作,大多也不是基层的。
这点朱元璋觉得不太好。
他想要这些人。能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
而后一步步的上来。
别的不说,就比如张居正,若是能在基层多摔打上几年,那他在进行相关变法时,必然要干得更好,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