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北,渭水官道,几辆简朴马车在数十虎贲郎的护卫下,不疾不徐往归长安。
不多时,便见前方渭桥亭驿,费祎与几名僚佐翘首以盼,显然已经等候多时,见到丞相车驾,费祎立刻率众快步迎上。
远远望见竟是费祎,丞相面色顿时一异,想到某件恶事,未等马车停稳便已起身下车。
费祎快步趋至近前,深深一揖。
“丞相!”
丞相将费祎扶起:“文伟,何以匆匆北归?是陛下那边……”
费祎直身,振奋出言:
“丞相,夷陵大胜,一日而克!陛下神武,将士用命,朱然败走,夷陵坚城已入我大汉之手!前日仆携捷报而至,三军雀跃,长安奋气!”
丞相闻言至此,哈哈笑了笑:
“好,好啊!我昨日于冯翊乡野便已听闻一日而克之言,只道百姓或以讹传讹,未敢尽信,不意竟当真一日而克。
“文伟且与我细细说来,陛下与赵老将军、陈老将军如何部署?军中诸将表现如何?伤亡几何?夷陵百姓可曾安抚?”
费祎当即敛容,将自己知道的夷陵之战经过全貌,条理清晰、要点明确地禀报一通。
丞相凝神静听,不时颔首。
待费祎大致禀报已毕,二人已联袂行至长安北门洞前,丞相抬头看一眼城头炎汉之帜,欣慰笑言:
“围师必阙,攻心为上,表里相应,猛打猛冲,深得兵法精要,更兼将士效死,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大汉,胜之宜也!
“夷陵一下,则三峡之险尽为我大汉所有,荆州门户已然洞开。
“孙权去岁先失步子山与家兄,正月又失潘濬、孙韶、潘璋诸大将,如今朱然竟又败走。
“其能独当一面,坐镇一方而未尝一败者,唯陆逊一将而已。
“如此局势,吴人大小上下能不胆寒?孙权此刻怕已是坐卧不安,辗转难眠了吧。”
费祎闻此,也如丞相般笑了笑。
夷陵于大汉而言非比寻常,夷陵大捷,绝不只是一城一池之得失,更关乎整个荆州人心向背,甚至关乎整个天下的人心向背。
假如天子国债之策当真成行,真能从所谓忠君爱国之士那里募得粮草几十万,可以说一定与夷陵大胜脱不了干系。
就在此时,费祎又道:
“丞相有所不知,夷陵战前,陛下大抚三军,军中游戏博采,陛下亲临荆州降将营地……
“……昭义将军廖式,掷骰前竟拔刀立誓,言若不能得卢,便是其心不诚,甘愿自刎以谢陛下。”
“哦?”丞相微微一滞,显然没想到在克复秭归、夷陵两战皆立下大功的廖式竟还有这段奇谈,“廖昭义竟果真得卢?”
费祎摇头笑叹:“陛下止之,而后于廖昭义有言曰,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又言廖昭义率众归义、克复巫、秭之功,远胜十个卢采,其忠贞何须问于鬼神?”
丞相笑着颔首,正欲感慨,却不料费祎继续道:
“非只如此,廖昭义彼时已掷出骰子,骰子为竹筒所覆,陛下遂上前亲摇竹筒,使骰为乱,而后翻筒,亲易乱骰为卢采。
“廖昭义及一众荆州降将,遂感念涕零,誓死效忠。”
不待费祎说完,丞相已是缓缓捋须,嘴角更浮现一抹由衷笑意,重重叹道:
“此非陛下所言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乎?
“攻心为上,陛下不恃鬼神而重人事,示之以诚,待之以信,因势利导,激其忠义,得人心如此,真不愧高祖先帝之裔也!”
费祎身后,未尝从这位长史嘴里听说过此般故事的姜维、杨戏等府僚亦是大感震撼,若有所思。
而丞相却是忽然想到那件让他颇有些忐忑之事:“文伟,五溪苗酋沙烈那边可曾出了什么岔子,孙权可曾遣使行刺?”
费祎当即一怔:“丞相猜到孙权会刺杀沙烈?”
丞相颔首:“我闻孙权将授沙烈伪吴苗王之印,初不以为意,却又闻其与张子布主臣相争,言辞激烈,竟使得张昭辞官远走,而荆州士民道路相闻,人尽皆知,便觉不妙。
“只是路途遥远,书信难达,我虽已与陛下通信提及此事,却不知是否能及时送达。”
“丞相所料不差!”费祎当即忿色摇头。
“孙权确欲借授印之机,对苗酋沙烈行刺杀之事,企图再次分裂五溪苗夷。
“幸有伯端(马良子秉)谨慎,才杜绝此等祸事发生,否则武陵、荆南人心、战事如何走向,便未必在我大汉掌控之中了。”
言及此处,费祎顿了顿,神色语气都带了几分鄙夷:
“丞相有所不知,孙权遣往武陵授沙烈苗王之印的使者,竟不知此刺杀之事。”
“哦?”丞相一滞。
费祎摇头鄙夷道:
“此事乃负责护卫二人的宿卫敢死得孙权密令所为。
“为达目的竟如此不择手段,孙权实龌龊之极矣!”
丞相轻轻颔首,目光深远:
“孙权此人,惯用这等权谋阴谋之术,当年他遣周善伪装商贾潜入荆州,秘密接回孙夫人,夺走陛下,亦是这般鬼蜮行事。”
“沙烈无事,便与马安南依计行事。”费祎继续禀报,“吴武陵太守卫旌为马南安所擒,那两名吴使,则被苗人护至夷陵。”
费祎于是将马忠如何夺下武陵之事与丞相细细道来,当讲到马忠族子狐偃率五十勇士夜入临沅官寺,擒获睡梦中的卫旌时,丞相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狐氏子弟,果然英勇。”丞相由衷而赞。
“正是。”费祎接着说,“狐偃擒获卫旌后,武陵功曹习温劝说临沅大小官吏开城归汉,临沅既克,武陵一郡俱皆举义。”
闻得习温二字,丞相忽然想到了什么,轻声问道:“可是零陵北部尉习伯瑜之子?”
“正是。”费祎答道,“习温于临沅城头对众官吏言:昔年家父为汉守土,死不降吴,温忝为人子,为一人一家一族之命,屈身事吴,苟全性命,卿等亦然,今王师已至,太守成擒,何不迎之?”
丞相忆起那位据说被逼上山,战至绝粮,最后自刎的习珍模样,良久才长长一叹:
“大汉忠良依旧在,荆州人心终可用,伯瑜在天有灵,见其后嗣举义归汉,必能欣慰了。”
孙权毕竟是割据政权,只要生于大汉长于大汉的人没有死干净,人心思汉,则孙权统治就不可能牢固,只能用利益去捆绑潘濬这种更看重个人利益、家族利益的凡夫俗子,然大汉养士四百载,天下之大,又安能只有潘濬这般凡夫俗子?
“文伟,你此番归来,想必不止是为报捷吧?”入得长安,丞相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温和与睿智。“陛下于新复之地,可有难处?”
问罢,丞相便又叹道:
“自东征以来,连番大战苦战,军中赏赐、抚恤俱是难题。
“巫县、秭归、夷陵三地新复,境内士民之安抚,春耕之恢复,及大军粮草筹措、转运诸般事宜,亦是繁重不堪,你至彼处虽然不久,却也焦头烂额了罢?”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一场大胜之后,往往是更繁重、更棘手的治理难题,尤其夷陵这种惨遭坚壁清野之厄的边防重镇,其民生之多艰可想而知。
费祎闻言,神色一正:
“丞相明鉴,仆此番北归,便是奉陛下之命,欲与丞相及朝中诸公商议定夺军资粮饷之事。
“此事关乎陛下东征大军能否与曹魏、孙吴久持于江陵,亦关乎新附荆州之地能否安定……
“非只如此。
“仆闻临晋大蝗将起,倘若丞相治蝗之法亦不能止,则陛下之策,便势在必行,不得不行了。”
“陛下之策?文伟所负使命究竟何事?”丞相再如此聪明,一时也难想到费祎口中的军资粮饷及陛下之策到底是什么。
费祎却是先发一问:
“丞相临晋所行治蝗之法,不知当真能遏蝗祸否?”
丞相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但必须做,做了,或许不能遏制,但不做,蝗祸则一定不能遏制,为今之计,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费祎这才从袖中取出两张天子画押覆印的大汉债券,递向丞相:
“丞相,便是此意了,做或能解燃眉之急,不做则必然无济于事,唯任其自然,听天由命。”
“如今国家多事,战事不息,四方无不乏粮,关中更有蝗祸之危,陛下此番命仆负命北归,乃是不欲听天由命,而欲向民间发行大汉国债,为国家筹措安民抚军资粮。”
“国债?”丞相面有异色,旋即凝重地从费祎手中接过所谓债券,肃容端详许久。
手上两张大小不一的桑皮纸上,大汉炎武元年东征专项国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小的债券上,标注有壹千石字样。
大的债券,则标注五千石面额,两张债券上还明确写明了什一之利和一年为期。
债券最下方的字迹,丞相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乃是天子亲笔所书的朕准此三字,三字上方加盖了天子玉玺。
丞相伸手抚过债券上天子亲手画押的笔迹,凝视象征着国家无上威权的玉玺印迹,若有所思。
“此事回相府再议。”将债券小心翼翼收入袖中,丞相当即催马加速朝相府行去。
次日清晨。
相府正堂内。
丞相召集在京的主要府僚。
费祎、杨仪、向充、李福,樊岐、胡济、姜维、杨戏……二十余人分坐两侧。
丞相将几张债券样本置于案上,缓缓出声:“陛下欲向忠贞爱国之士募集粮草,许以利钱,名曰国债,诸君以为如何?”
前行府长史杨仪早已从费祎处闻知此事,此时第一个起身,面有不悦之色:
“丞相,仆以为此举万万不可!
“昔周赧王债台高筑,终致周朝祚终国灭,此实前车之鉴!天子向民间举债,除此古来未有!实有损天家国家威严!”
他行到堂中,继续慷慨陈词:
“且国家财用,当以税赋为本!
“若开借贷之先例,恐后世君臣怠于政事,专恃借贷度日!
“再者,若一年之期以至而不能偿还,陛下岂不失信于天下?国家岂不失信于天下?!
“若此,安能期大汉三兴?!”
丞相与费祎二人相顾而视,静坐不语,继续默默观察座中其他府僚重臣的反应。
主簿胡济沉吟片刻,开口道:
“威公所言固然有理,然国家多事,四方粮草无不艰难,而陛下东征以来连战连捷,荆州克复在望,此实关乎我大汉国运。
“若因粮草不继错失如此千载难逢之机,将来恐再无这般良遇。
“陛下不顾天家体面也要促成东征之事,实乃用心良苦。”
杨仪闻此冷哼一声,不以为然。
而姜维、杨戏等年轻府僚,却是当即颔首认同。
胡济顿了顿,又道:
“景帝之世,七国之乱,长安列侯、封君为置办军备,向关中子钱家借钱。
“是时人心不定,无人敢借,唯无盐氏愿借千金,要十倍之利,三月后乱平,无盐氏得万金以偿,因此富甲关中。”
胡济环视众人,建议道:
“既然陛下有此心意,不如便不要以天子、国家名义向民间公开发行所谓国债。
“我等相府幕僚可以身作则,号召国家文武重臣,权且如七国之乱时列候封君故事,以私人名义向关中、蜀中豪富大家借贷便是。”
费祎这时才缓缓起身:
“主簿所言,祎不敢苟同。
“试问,你我私人有何信誉可言?有何抵押物可言?你我拿什么去跟豪富大家借粮?
“若以你我私人名义借贷,纵不需无盐氏十倍之利,民间子钱家什三什四之利恐是免不了的,届时我等拿什么去还?”
言及此处,费祎取出天子手书,递给杨仪等府僚传阅。
相府正堂顿时安静下来。
主簿胡济看着手书,脸色由凝重渐转为复杂。
当看到朕之信誉,国家之信誉,乃国债之性命根本一句时,不由得轻叹一声。
向充仔细阅读后,抬头道:
“陛下将国债与周赧王借贷区别得十分清楚。
“我大汉国势日升,非末周可比。
“且国债凭证明确,流程公开,与私相授受资粮债务大不相同,确是权宜之计,可行之法。”
姜维接过手书,目光炯炯:
“陛下言之有理,如此国债可将忠贞爱国之士私利、家利、族利与我大汉国运相捆绑,实乃凝聚人心之妙策是也。
“陛下此番东征,必能成功,荆州富庶之地,不日将归我大汉,偿此国债必然不难。”
待众人传阅完毕,丞相才缓缓开口:
“如今正值临晋蝗祸将发之际,能否遏制,尚属未定之数,倘若蝗灾肆虐关中,数十万军民必遭饥馑,届时纵开仓赈济,亦难周全。”
他站起身,走到堂前:
“陛下以天子信誉,国家信誉向民间豪富借贷,若能得豪富响应,纵只得十万石粮,亦能活十万之民一两月。此非北伐、东征之需,亦是关中防灾之备也。”
言即此处,丞相目光扫过众人:
“陛下此次发行国债,首要为解东征大军之需。
“如今荆州屡传捷报,不如先在长安试行。
“若关中豪家富户愿意购求,则在成都推行不成问题。
“若反响不佳,又或激生民怨,我等再劝陛下停发不迟。”
费祎当即颔首出言:“丞相此策大善,既可全陛下为国之心,又能观民意动向而为。”
丞相于是道:“亮以身作则,认下两张千石国债。”
费祎亦道:“仆认一张千石。”
姜维同样站了出来:“仆认购两张五千石债券,这便传书家中,令族中自天水运粮万石至关中。”
众人见此情状,终是纷纷表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