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第486章 来自柏林的好消息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29  作者:榴莲冰淇淋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离《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开机还有3天。

确实是已经到了最极限的进组日子。

“92.3磅!”

看着秤上面跳出来的数字,一旁的朱颜曼兹脸上顿时露出了一...

雪落了一整夜,清晨时分才渐渐停歇。林默在工作室的沙发上醒来,身上盖着陈屿不知何时搭上的毛毯。窗外天色灰白,积雪压弯了梧桐枝,偶尔“啪”地一声断裂,惊起几只栖在树梢的麻雀。他坐起身,头还有些沉,昨夜梦里全是张桂兰的声音,一遍遍哼着《我的祖国》,调子走得很远,却温柔得像风拂过耳畔。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殡仪馆打来的通知:张桂兰的骨灰已正式转入长期寄存区,编号B17,可随时祭拜。

他洗了把脸,换上一件深灰色大衣,出门时顺手带上了那封母亲的信。地铁站空荡,车厢里人不多,几个老人裹着厚棉衣低头刷手机,一个穿校服的女孩靠着玻璃窗打盹,书包滑到膝盖上。林默望着窗外飞掠的隧道壁影,忽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也是这样坐着地铁去艺考。那时他还怨恨母亲的缺席,以为那是冷漠,是放弃,是她对自己梦想的否定。如今才懂,有些爱藏得太深,深到连承受的人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回头看见它静静燃烧的痕迹。

殡仪馆坐落在城郊山脚下,建筑低矮肃穆,外墙贴着浅灰色瓷砖,院子里种了一排松树,积雪覆在针叶上,像披着银霜。前台工作人员见他出示寄存证,点了点头:“张桂兰女士的格位在二楼东侧追思廊,B区十七号。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开放祭扫,香烛请在门口领取。”

他拾级而上,走廊极静,只有脚步声轻轻回荡。两侧墙上嵌着无数小格,每个格前都放着一张照片、一束干花或一张字条。有人写着“亲爱的妈妈,我又升职了”,有人贴着全家福,角落里还夹着孩子画的蜡笔太阳。林默走得缓慢,目光一一扫过那些名字他们曾是谁的父亲、妻子、学生、战友?如今只剩下一个编号,一段记忆,和某个还在为他们流泪的人。

B17前,他停下。

照片是夕阳居时期拍的,张桂兰穿着那件墨绿色旗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下面摆着一只陶瓷小碗,里面盛着几颗水果糖,是他上次来时留下的。他蹲下身,从包里取出一只新折的千纸鹤,翅膀用的是母亲信纸的背面。他没说话,只是将纸鹤轻轻放在碗边,又点燃三支香,插进香炉。

“张阿姨,”他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寂静吞没,“我昨天梦见您了。您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林秀芬阿姨给您剥橘子,您说‘这丫头手巧’。然后您抬头看见我,招手让我过去,问我:‘片子做完了吗?’”

他顿了顿,眼眶发热。

“我告诉您,做完了。没人看也没关系,但它一直在。就像您说的,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当过主角,可他们的故事,比所有电影都真。”

香烟袅袅升起,在冷空气中扭成细丝。他盯着那缕青烟,仿佛能看见它飘向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带着话语,带着思念,带着十年护工日记里没写完的夜晚。

下楼时,他在出口处遇见一位中年女人,正抱着相框发呆。相框里是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笑容灿烂,左胸别着“志愿者”徽章。林默认出那是去年疫情中殉职的一名医护志愿者,新闻报导过他的事迹。

女人低声对工作人员说:“我想捐一笔钱,设个奖学金,专门给护理专业的贫困生……他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怕脏,别怕累,有人等着你伸手。’”

林默站在不远处听着,忽然掏出手机,打开邮箱,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市老龄办项目负责人。

您好:

我想补充“记忆守护者”基金的服务范围。建议增设一项“临终陪伴培训计划”,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提供基础心理疏导、沟通技巧与安宁疗护知识培训。经费可从纪录片版权收益中划拨。

这些人不需要成为专家,只需要学会一件事:如何安静地坐在一个即将离去的人身边,不打断他的回忆,不纠正他的错乱,只是握着他的手,说一句“我在”。

正如一位老人曾对我说:“我不是忘了世界,我只是选择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等。”

发送后,他走出殡仪馆,阳光破云而出,雪面反射出刺目光芒。他眯起眼,掏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那是张桂兰最后一次清醒时的录音,林秀芬偷偷录下的:

“……老周啊,今天院里来了个新护士,长得真像咱们闺女小时候。我跟她说了好多话,她说都记下了。你放心,我没惹她烦。我还给她煮了姜茶,她说暖身子……你说,我是不是还挺能干?”

声音微弱,气若游丝,却带着笑意。

林默听了一遍,又按了重播。第三遍时,他跟着轻声念出来,像是在练习某种仪式。

回到工作室已是午后。陈屿正在调试一台老式放映机,听见门响抬起头:“你去了殡仪馆?”

“嗯。”

“知道吗?央视那边来人了,说想做个专题片,叫《被遗忘的名字》。他们看了你给的匿名素材,特别打动,想请你做顾问。”

林默摇头:“我不露脸,也不参与策划。如果要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主角全部匿名处理;每集结尾留一分钟黑屏,只放一段真实录音;拍摄对象必须是仍在岗位上的护工,而不是已经‘被表彰’的人。”

陈屿笑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我已经替你回了,他们答应考虑。”

林默走到墙边,看着那张林秀芬的照片。她的眼神依旧平静,像一口深井,藏着太多未曾言说的日夜。

“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在演一场戏?”他忽然问。

“什么戏?”

“所有人都是演员。家属演‘你还记得我吗’,医生演‘很快就好起来’,护工演‘我是你丈夫’,连我们拍纪录片的人,也在演‘客观真实’。”林默苦笑,“可偏偏,这场戏里最假的部分,反而最接近真心。”

陈屿沉默片刻,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盒录像带,标签上写着“1998市话剧团年终汇演”。

“这是我妈最后登台的演出。”他说,“她演一个疯掉的母亲,台词全是错乱的时间和人名。导演本想剪掉,可观众哭了。她说:‘这不是演疯,这是真实的记忆碎片。’”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再说话。

傍晚,林默接到林秀芬电话。

“新中心明天试运行,你要来看看吗?他们用了你的提案,设置了‘记忆角’一面墙,贴满了老人和护工的合影、手写信、旧物件。还有个录音亭,可以录下你想对某个人说的话。”

“我去。”他说。

第二天一早,他提着一只布包走进重建后的社区记忆康复中心。建筑焕然一新,地面防滑,走廊宽敞,房间配有智能监测系统,墙上挂着大幅认知训练图卡。可真正让他驻足的,是那面“记忆角”。

上千张照片贴成心形图案。有张桂兰穿着旗袍站在梧桐树下的,有林秀芬抱着一个小女孩的,还有一个护工跪在地上帮老人系鞋带的瞬间抓拍。角落里,放着那只老旧的铝饭盒,旁边卡片写着:“张桂兰女士遗物,由护工林秀芬捐赠。”

录音亭是个红色电话亭样式的小隔间,门上贴着提示:

“说出你想说的话,无论对方是否还能听见。”

他推门进去,戴上耳机,按下录音键。

“张阿姨,我是林默。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一百零三天。外面阳光很好,新中心开了,梧桐树活下来了,千纸鹤也有人接着折。林秀芬阿姨说,她梦见您对她笑了,就像每次等来‘老周’那样。”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微微发颤。

“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您坐在台下看我领奖。我没有拿奖杯,而是把那支五分钟的短片放给您看。您一边看一边点头,最后说:‘这孩子,总算懂了。’”

“其实我一直想问您一句话当您喊‘老周回来了’的时候,是真的以为他回来了吗?还是……您只是愿意相信那一刻的温暖是真的?”

他没等到答案,也不需要。

按下停止键,他将这段录音命名为《致张桂兰:关于等待与告别》,放入U盘,塞进记忆角的投稿箱。

转身时,看见林秀芬正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杯热茶。

“你也录了?”他问。

她点头:“我跟她说,谢谢她让我当了十年的女儿。也告诉她,我会去看她,每年清明,冬至,还有她的生日。哪怕她再也听不见。”

“那您女儿呢?”林默问,“春天还要走吗?”

她笑了笑:“我答应她,等开春第一批樱花开了,我就南下。但我也说了,寒暑假我要回来做义工。她说随我,只要我开心。”

两人并肩走出中心,路过那棵老梧桐。施工队给它围了保护栏,树根旁立了块小牌:

“此树植于1953年,见证三代人间守望。”

林默伸手抚过粗糙的树皮,忽然说:“我想拍一部新片子。”

“讲什么?”

“讲一个护工和十个‘不存在’的亲人之间的故事。没有冲突,没有反转,只有日常做饭、聊天、散步、哄睡。镜头要极慢,声音要极轻,让观众像坐在房间里一样,感受那种沉默的陪伴。”

“预算呢?”

“不用太多。我可以众筹,也可以自己贴。这次不为获奖,不为传播,只为让更多人知道:有一种伟大,发生在无人注视的黄昏里。”

林秀芬看着他,忽然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像对待一个孩子。

“你妈要是还在,一定会为你骄傲。”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底最后一道锁。他低下头,没让眼泪落下。

几天后,他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动态,配图是那棵雪中的梧桐,文字只有一行:

“真正的表演,是从不再追求掌声开始的。”

评论区慢慢有了回应。

有人说:“我奶奶现在总叫我爸‘哥哥’,我以为她在胡说,看完这个,我才明白她是在叫她失散多年的弟弟。”

有人说:“我妈阿尔茨海默三年了,昨天突然抱住我说‘宝贝你放学啦’,我哭了一整晚。原来她不是忘了我,她只是回到了我六岁的那天。”

还有人说:“我爸走了十年,昨晚梦到他进门说‘我回来了’,我醒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打扫他的房间。谢谢你让我觉得,这不是软弱,是爱还在动。”

林默一条条看着,没回复,只是默默截图,存进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回声”。

冬去春来,樱花初绽。林秀芬收拾行李那天,林默去送她。

火车站人潮涌动,她背着一个旧帆布包,手里拎着保温饭盒里面装着最后一顿韭菜饺子。

“给你留的。”她说,“说是春天的第一茬韭菜,嫩。”

他接过,郑重道谢。

列车进站,她踏上车厢,回头望他:“等你新片开机,记得告诉我。我要第一个报名当群众演员。”

“您不是群众演员。”他笑着说,“您是主演。”

车门关闭,缓缓启动。她站在窗后,朝他挥手,身影渐行渐远。

林默站在原地,直到列车消失在铁轨尽头。

回程路上,他拐进那家老录像厅。老板正在整理柜子,见他来,笑道:“073号光盘还在。你要带走吗?”

“暂时不。”林默说,“让它留着吧。也许哪天,会有个年轻人进来,偶然翻到它,然后问您:‘这讲的是谁的故事?’”

老人点头:“那我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关于等待、谎言与爱的真实。”

走出店门,春风拂面,柳絮纷飞。他打开手机,翻开备忘录,在旧文末尾添上一句:

“当世界急于向前奔跑时,

总要有人留下来,

为那些走丢的记忆,

点一盏回家的灯。”

上一章  |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