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第474章 未进组,已感受到压力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20  作者:榴莲冰淇淋
 
“瑞秋希望电科投资后,不得干预剧本的创作和修改!”

亚伦安德森在电话里朝陈瑾说着。

陈瑾耸了耸肩:“这当然没问题!”

他还怕改了跟以前不一样呢,这样的剧本创作,那肯定是得尊重“原著

清晨五点,城市还在沉睡。林默已经站在了城西一处老旧居民楼的楼下,手里拎着两杯热豆浆。他抬头望着三楼那扇亮着微弱灯光的窗户,窗台上摆着一盆半枯的吊兰,窗帘缝里透出昏黄的台灯影子。

这是《大地之声》的第一个拍摄对象周素芬,六十八岁,社区清洁工,负责这条街十六栋楼的垃圾清运工作。凌晨四点起床,推着铁皮车挨家挨户收垃圾,十年如一日。她从不请假,哪怕去年冬天摔断了肋骨,也只是贴了几贴膏药继续干。

“您怎么来这么早?”门一开,周阿姨愣住了,围裙上还沾着昨夜剩饭的油渍。她刚煮完一碗挂面,正准备吃完就出门。

“怕错过您的‘上班路’。”林默笑着递上豆浆,“我请导演喝头一口热乎的。”

她接过,有些局促地搓着手:“这哪敢当导演……我就一扫地的。”

“可您扫的是整个小区的清晨。”林默轻声说,“没有您,孩子们上学踩的可能是馊水;老人晨练闻到的不是花香是腐味。您在替所有人扛起黎明前最脏的那一段路。”

周阿姨怔了一下,眼圈忽然红了。她低下头吹了吹热气腾腾的豆浆,声音很轻:“我男人走得早,儿子在外地打工,媳妇嫌穷跑了。没人等我回家吃饭,但我得让别人家能安心吃早餐。”

林默没说话,只把摄像机架好,悄悄打开了录音笔。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跟着她推车穿行在楼宇之间。垃圾桶旁总有翻找废品的流浪老人,周阿姨每次都会停下,挑出还能卖钱的瓶子塞进他们带来的编织袋里。“别蹲太久,冷。”她说着,顺手把自己的厚手套塞给一个哆嗦的老太太。

到了第七栋,一个小女孩抱着书包站在楼道口,怯生生地喊:“周奶奶……今天我家没人倒垃圾,我可以自己拎下来吗?”

“当然可以啊!”周阿姨立刻笑了,“你这是要学独立啦?真棒!”

孩子跑回去,不一会儿提着个粉红色小桶出来。周阿姨弯腰帮她把桶里的垃圾倒进大车,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奖励勇敢的小大人。”

林默站在几步外,镜头静静记录着这一切。他忽然想起苏婉曾问过他:“你觉得什么叫‘真实的力量’?”

现在他知道答案了不是苦难的堆砌,而是即便身处琐碎与辛劳,仍愿意对另一个生命温柔以待。

上午九点,拍摄暂告一段落。林默陪她在路边长椅坐下,两人并肩晒着太阳。风里带着初秋的凉意,但阳光落在身上暖洋洋的。

“林老师,你说拍这个有人看吗?”她犹豫地问,“我又不出名,也没做过啥大事。”

“正因为您觉得自己没做大事,才更该被看见。”林默望着远处几个孩子追逐嬉戏的身影,“你知道吗?刚才那个小女孩,她妈妈跟我说,自从您每天准时出现在楼下,她女儿再也不怕天没亮就要去补习班了。因为‘只要看到周奶奶在,就知道这个世界还没睡醒,但它已经在运转了’。”

周阿姨怔住了,嘴唇微微颤抖。

“我们总以为英雄是拯救世界的那种人。”林默继续说,“可其实,更多时候,英雄是那些默默确保世界不会停转的人。您每天推着那辆吱呀作响的垃圾车,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千家万户的生活缝在一起。”

她低下头,眼泪无声滑落,滴在粗糙的手背上。

中午,林默回到工作室,顾辰正在剪辑《静音剧场》的幕后花絮。看到他进门,抬了抬眼镜:“听说你今早去了周阿姨那儿?”

“嗯。我想通了一件事《大地之声》不能只是纪录片,它得有回响。”

“什么意思?”

“我们要让观众不只是‘看到’,还要‘回应’。”林默打开电脑,调出一份策划案,“比如下周,我们发起‘一日清洁工’体验活动,邀请志愿者跟着周阿姨走一遍她的路线。全程直播,所得打赏全部捐给社区环卫工人福利基金。”

顾辰眼睛一亮:“还可以联动学校,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甚至拍成短剧,在校园巡演。”

“对。而且每个被拍摄的人,都应该成为下一个故事的引路人。”林默指着文档中的一行字,“下一站,我想去聋哑学校教手语的李老师那里。她是听障儿童艺术团成立的关键人物,但她从来不上台。”

“那你打算怎么拍她?她几乎不接受采访。”

“我不拍她说话,我拍她听别人‘说’。”林默微笑,“用手语翻译孩子们的梦想时,她的眼神比任何语言都响亮。”

当天傍晚,林默收到了一条私信,来自那位曾在便利店值夜班的女孩,名叫陈婷。

“林老师,我妈今天看了关于我的视频,哭了。她第一次跟我说:‘原来你在做这么重要的事。’我现在调到了白班,经理说我是店里的‘精神支柱’。谢谢您让我觉得自己不是透明人。”

他回复:“是你自己发光了,我只是恰好举起了镜子。”

夜里,他翻看学生交来的作业。有个叫王雨晴的大三女生提交了一份名为《凌晨三点的城市心跳图》的摄影集。其中一张照片摄于桥洞下:一位修鞋匠就着路灯补一双破旧军靴,脚边放着一张泛黄的退伍证。配文写道:“他说这是帮他战友修的。那人去年走了,临终前最后的愿望是‘鞋子要干净体面地上路’。”

林默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拨通电话:“明天我能见见这位师傅吗?”

第二天清晨,他在老城区一座立交桥下找到了老人。他叫赵国强,六十出头,退伍炊事兵,后来因工伤失了工厂岗位,便在这桥下支摊二十多年。他的工具箱用红布包着,上面绣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

“我不是为了赚钱。”他一边敲钉一边说,“有些人一辈子没穿过合脚的鞋。可脚踏实了,心才不会飘。”

林默问他为何坚持在这里。

“这里风大,但光也敞亮。”他指了指头顶偶尔掠过的车灯,“而且,总有些迷路的人会停下来问路。我能帮一把,就不算废人。”

那一刻,林默忽然明白,《大地之声》真正的主题不是“普通人有多苦”,而是“平凡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尊严”。

拍摄结束时,赵师傅递给他一双亲手做的布鞋:“送你的。城里人走得快,但也容易崴脚。这双底厚,稳当。”

林默接过,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是一双鞋,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回程路上,他接到苏婉电话:“主编说,《被照亮的面孔》要做成系列图书,第一辑收录十个故事,想请你写序言。”

“写什么?”

“写你为什么开始关注这些人。”

他沉默片刻,说:“告诉主编,我想用一首诗。”

当晚,他在灯下写下:

他们不在聚光灯中央,

却托起了所有光芒的重量;

他们不曾签名于片尾名单,

却参与了每一次日出的诞生。

当我们谈论伟大,

常常忽略了支撑伟大的土壤

那些低头弯腰的身影,

正是大地本身的心跳。

三天后,《大地之声》首支预告片上线。画面没有旁白,只有连绵不断的脚步声:扫帚划过地面、缝纫机哒哒作响、盲人杖轻点砖缝、公交车刷卡机“滴”的一声……最后,所有声音汇聚成一段旋律,由听障儿童用手鼓敲出节奏,聋哑教师用手语“唱”出歌词:

“我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守住人间日常。”

视频发布十二小时,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刷屏:

“我爸爸是变电站值班员,三十年没在家过春节。今天他第一次转发朋友圈,说‘原来我也算个角儿’。”

“我妈是养老院护工,每天给失智老人擦身喂饭。她说看完视频,哭了好久。不是委屈,是终于被人‘认出来’了。”

“我报名参加了‘一日清洁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当我看到邻居阿姨对我说‘谢谢你替周姐分担’的时候,我觉得值。”

林默看着这些留言,一条条读下去,像在一部未完成的史诗。

周末,他受邀参加一场公益展览开幕式。展厅中央陈列着十件物品:一把磨秃的扫帚、一只补了十七次的旧鞋、一本写满手语笔记的本子、一副裂了镜片的老花镜、一辆锈迹斑斑的垃圾推车……每件展品旁边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主人的故事视频。

一位穿着校服的女孩站在扫帚前久久不动。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是周素芬阿姨用过的。”

女孩突然转身问:“我能抱抱她吗?我就是她说的那个小女孩,我每天上学都看到她。”

于是他们联系周阿姨赶来。当女孩冲上去紧紧抱住她时,全场安静下来。

“周奶奶,我以后也要做一个让人安心的人。”女孩哽咽着说。

周阿姨轻轻拍她的背,一句话没说,只是用力点了点头。

林默站在人群后方,举起相机,却没有按下快门。他知道,有些画面不该属于镜头,而应留在心里。

散场后,顾辰走过来,递给他一封信。信封泛黄,邮戳显示是从东北寄来的。

“谁的?”

“守林人的女儿。”

林默急忙拆开。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页信纸。

照片上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林区哨塔前,身后是漫山遍野的松林。他穿着旧棉袄,手里握着一支哨子,脸上刻满风霜,却笑得坦然。

信上写着:

林老师:

我爸看了《孤舟》,哭了整晚。他从没说过那么多话,可那天,他拉着我讲了整整三个小时关于雪夜巡逻、救火、喂养受伤的小鹿……他说,原来有人懂他的孤独。

上个月,他退休了。但他每天仍会走上哨塔,吹一次哨。他说:“不是为了警示,是为了告诉山里的动物们还有人在。”

他让我替他谢谢您。也请您替我问一句:那个演我的演员,现在还好吗?

陈晓梅

林默读完,久久无法言语。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玻璃,夜风涌入,吹动桌上的稿纸。

他拿起笔,在《大地之声》项目笔记末尾添了一行新计划:

第十一章:哨音未歇

备注:联系《孤舟》男主角,重返林区,完成一次跨越银幕与现实的对话。

几天后,剧组重聚。当年饰演守林人的男演员程志远已年过五十,近年接戏不多,多数时间在郊区种菜养鸡。

听说要重返林区,他笑了笑:“我还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穿上那件旧棉袄了。”

出发那天,天空飘着细雪。一行人驱车七小时抵达大兴安岭深处。老哨塔依旧矗立,只是木板有些腐朽。陈晓梅的父亲早已等候在那里。

两位“守林人”见面时,谁都没先开口。良久,老人伸出手,程志远双手握住,深深鞠了一躬。

“我没演好您。”他说。

老人摇头:“你演出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随后,他们在哨塔前架设摄像机。林默提议:“不如您俩一起吹一次哨?”

老人点头,从怀里取出那支磨得发亮的铜哨。程志远则从背包里拿出电影道具哨一模一样的款式。

雪越下越大。

两人并肩站在塔顶,同时将哨子凑近唇边。

一声清越的哨音划破寂静,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起初错落,渐渐合拍,最终融为一体,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镜头缓缓拉远,两个身影融进苍茫雪色,仿佛时间在此刻交汇:一个是真实的生命,一个是艺术的投射;一个曾孤独坚守,一个曾用心诠释。如今,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超越身份的致敬。

当晚,林默在帐篷里整理素材。程志远走进来,递给他一杯热茶。

“你知道吗?”他望着外面的篝火,“以前我总觉得演员就是要演大角色、拿大奖。可这些年我才明白,最打动人的表演,往往发生在戏外。”

“比如?”

“比如今天,老爷子对我说‘谢谢你让我被看见’的时候。”他声音低了下来,“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角色活着了’。”

林默点头:“所以我们要一直拍下去。不是为了感动谁,而是为了让那些沉默的付出,不再被默认为理所当然。”

一周后,《大地之声特别篇:哨音》上线。结尾处,双声道并列播放:左侧是现实中老人的独白,右侧是电影台词原声。两种声音交替响起,最终同步说出同一句话:

“只要还有人记得这片山林,我就从未真正离开。”

林默的朋友圈再次更新,只有一张合照:周阿姨、赵师傅、李老师、陈婷、程志远、老人、孩子们……一群人站在新开张的“光之驿站”门前这是他们用众筹资金建起的第一座社区温暖站,提供免费热水、充电、应急药品和心理倾诉服务。

配文仍是那句:

愿天下夜归人,都能吃上一口热乎的。

而在工作室的墙上,林默贴满了新的线索卡片:

地铁安检员,连续十年零差错

殡仪馆遗容修复师,让逝者体面告别

山区邮递员,背篓里装着几代人的思念

夜市摊主,为流浪汉留一碗免费馄饨

他知道,这场关于“普通人”的叙事,才刚刚翻开新篇章。

只要还有人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只要还有人愿意为陌生人流下一滴泪,

故事就不会结束。

镜头,永远对准那些让世界缓慢变好的人。

上一章  |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