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文学
 
首页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侠 • 仙侠
都市 • 言情
历史 • 军事
游戏 • 竞技
科幻 • 灵异
搜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黄鹤楼文学>>秦时小说家

第三五零五章 信论天下


简体手机版  繁体手机版
更新时间:2025-10-18  作者:偶米粉
 
“自当如此!”

“为此,我还准备接下来在郡学向人学习一下画道,若可,也将游历天下的沿途景物画下来,送给老师一观。”

“只是!”

“唯有担心老师。”

“我知老师性情,若是让老师前往郡城居住,老师是定然不愿意的。”

“只不过,若是独留老师一个人,信……又多担心。”

少幼之时,家人尽去,活着……自然知晓如何活着。

其后,跟随老师一处,日常起居,不为艰难,庖厨做饭,也在其中,乡野村落,就地取材,应有尽有。

年轻人在不为大的庖厨之地忙碌着,口中之言轻快而应。

郡学毕业之后,将天下游历之,是所想。

心有的牵挂,亦是有。

老师的年岁毕竟很大了。

近年来,更是不复往昔精神,自己若是还在郡城,每隔一段时间还能回来。

若是出外游历了,就不知多长时间才能回来一次了。

“哈哈哈,年轻人做事,无需瞻前顾后。”

“我虽年岁有长,自己照顾自己还是无碍的。”

“何况,乡老之人于我还是照顾的,邻居也有说话之人,不为孤单,不为麻烦。”

“信。”

“你只管做你的事情就好。”

“我一把年岁,还不至于三两年就去了。”

闻此。

老者轻捋颔下存许雪须,信……是自己自己一个人独自游历的,当然,若是三五好友一处,更好一些。

也能有个照应。

至于自己,信太过于担心了。

小子年岁有长,都愈发会关心人了。

不自,苍老的面上多笑容。

“信!”

“你年岁如此了,要不……说一门亲事?”

信,不小了。

想着前段时间乡老提及的一事,老者颇为期待的提议着。

“亲事?”

“老师!”

“我如今尚未毕业,功业未立,何以成家?”

“还是……再等等吧。”

年轻人手上的动作一滞,亲事?

说亲?

这件事不为陌生。

数年前,自己年岁相合礼仪之时,就有那样的事情出现,因郡学之事,便是推迟了。

现在。

又来了?

于亲事之事,自己并不热心。

实在是……诸夏之地尚未见识一番,就要亲事为家,多不妥了一些,再等等也不急。

“你个小子。”

“行吧,那些事属于你的个人之事,老师只是问问,并不强求。”

“你如今才学在身,性子也是有些傲气,不愿意拘泥于一隅之地,是正常的心思。”

“立下功业!”

“志气不小。”

“如今的诸夏,欲要立下功业,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若是帝国未有一天下之前,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信,你在郡城多年,郡学也学了多年,既然想着立下功业,那么,你想要立下什么功业?”

“以你之才,无论文武,皆可胜任。”

“文武对比,你在韬略上更胜一筹,若是入军,更为相合一些。”

“然。”

“当一位文臣也不错。”

“兵道谋略,不只是在战场上,在文事政事上,同样可以有用,就看你如何用了。”

信的回答,在意料之中。

这孩子……随着才学见涨,身上的傲气也逐步起来了,才学之人,当有那般气韵。

只是,也当随势而动。

等功业立下之后,再想亲事的事情,自然也是可以的。

那都是选择。

都是人生的抉择。

鬼谷的道理,便是那般。

定下抉择,便是无法反悔。

若要反悔,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功业!

信的心气不小,想要立下一番功业。

对于一位富有才学的年轻人而言,有那般决定,也是自然之事,信想要走出去看一看。

想要立下一番功业。

功业!

功业之说,可以有很多。

文武两道,皆可立下功业。

文臣一道,若临九卿、相邦,则辅佐天子,理顺阴阳,抚平诸郡,安平黎庶。

若是郡县之官,亦是可有大为。

武将一道,攻必克,战必取,胜仗如云,功业也就随之而来了。

惜哉。

信,早生三十年,当有偌大的功业之事等着他。

现在。

不多了,鲜矣。

无论文臣一道,还是武将一道,都会有相当大的竞争,但……以信的才学,对其还是很有放心的。

“功业!”

“我之所学,皆在兵道诸论,文武两道,武道更为擅长一些。”

“功业,自当在其中取。”

“老师,我觉……帝国不会安稳太久的。”

“立下功业的机会,不会太远。”

功业!

满腹才情,无处施展,自是一件令人不悦之事。

立下功业,非一时之想,而是近年来就在细细思忖的一件要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欲要立下功业,自然要早早图谋之。

自然要早早准备之。

非如此,待良机到来,如何能够快速抓住?

战场上的兵道,也是一样。

看似战事在一场场冲突中决定胜负,实则,辨析春秋岁月一来的一场场战事,许多结果,在没有开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秦国攻灭六国,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在结果中出现的一二波折,是正常之事,结果……是无法避免的,是肯定出现的。

三晋之国,荣光早已不在。

楚地,老世族尾大不掉,国君王族、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同秦国抗衡。

齐国!

首鼠两端,欲要置身事外,实则……在做出那个决定的一瞬间,齐国就已经沦亡了。

齐国之所以为齐国,之所以在齐鲁盘踞千百年。

有其存在的根基。

而那些根基撑持它成为一个千乘、万乘之国不难,欲要在十余年前同秦国抗衡,已经不够了。

三晋沦亡,楚国不在,齐国……图存?已经没有外在援手之力,已经没有了机会。

若是齐国在秦国东出之际,就不住伸出援手,或许,结果还是一定的,但……肯定不会让秦国的战事那般顺利。

老师常言——兵胜于朝廷。

这一点……自己也是认同的。

一场战事,从来不是单独的事情,从来不是将帅兵士的事情,是国之大事。

既然是国之大事,那么,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由就多了。

纵然将帅有无双谋略、兵士有魏武卒之凶悍,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如何可以取胜?

若是没有清明有序的朝廷,若是如当年的赵国朝廷一样,哪怕廉颇、李牧等人再如何惊艳,可以挽救赵国?

不能够!

根本不能!

韩国也是一样。

国小兵弱,哪怕国君、文武群臣一体一心,也是无用,在秦国铁骑面前,也只有一个结果。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老师对于兵道的总结而论,自己亦是认同,亦是认可,战事从来不是孤孤单单的。

正因为不孤单,才需要多做准备。

利用可能用上的手段,将战事的结果一点点的推向胜利,此般,开战之时,就轻松了。

功业!

也是一场战事。

自己要立下什么功业?

要走什么路?

自己的才学如何?

自己不好说。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长处,避免短处。

如此,就能事半功倍。

老师所言的兵道诸事可用于天下万事之中,自然在理,实则,兵道也有属于它最擅长的地方。

未来的天下如何?

自己还不能看的很清晰,却也……有一点点心得,对于那般心得,还是有些自信的。

“哦?”

“帝国不会安稳太久的?”

“信,说说看!”

功业!

信,对于天下大势已经有了一些看法?

老者来了兴趣。

还说着帝国天下不会安稳太久?立下功业的机会不会太远?信……言语那些,可有依据?

“老师!”

“帝国攻灭诸国,是以战争将诸国破灭,继而将诸国的土地占据,统御那些地方。”

“真正论来,帝国至今日,还没有彻彻底底的将山东诸地纳入完全掌控之中。”

“否则,始皇帝陛下这些年出关巡视,就不会遇到那般麻烦了。”

“这一次……中原水灾突发,中原诸郡各有不小的变化,数月来,我在郡府看的很清楚。”

“一些人想要跳出来,却没有什么勇气!”

“这些年来,他们的一些动静,最终皆成了无用之功,是以,这一次,他们采取了迂回之法。”

“一些人希望靠近秦国,靠近官府,接近官府,进而,找机会融入帝国的秩序之中,护身之力也就有了。”

“也能够施展里应外合之法,以为将来的大事。”

“但……这个法子,听起来是可行的,眼下……却不是那回事。”

“中原诸郡已经乱起来了。”

“那些人自乱阵脚了。”

“有人担心率先投靠帝国、官府的人会真正的投入其中,会贪图于富贵、安稳,而不思进取、不思报仇。”

“冲突有了,乱象相随。”

“诸郡之地,最近死了不少人,接下来估计还要死一些。”

“这场中原纷争的乱象,他们肯定是失败者。”

“失败之后,他们手中的筹码更少了,力量更弱了。”

“若是继续等待机会,只会更加艰难,是以,他们若是不折腾,以他们的力量,还能继续维持不短的时间。”

“如今,他们继续蛰伏等待机会的,只会自寻死路。”

“是故,他们要么放弃报仇,要么……就准备倾力一击,对抗帝国,以成大事!”

“那便是接下来帝国不会安稳太久的一个缘由!”

米粥已经上锅了,柴火也都齐备的。

早餐的小菜也都是现成的。

年轻人在庖厨之地弯下身子,将粗细不一的柴火有序填入灶台下,于先前语论之事,娓娓道出。

老师!

老师肯定不是普通人。

肯定是一位高人。

老师的真正身份是谁?

自己不清楚,也没必要去了解。

老师,肯定是历经过大事的。

肯定是做过大事的。

甚至于……还曾在秦国做过大官,老师为自己讲解兵道诸论的时候,引用的一些战事,十分详细,十分清楚。

有一些事,都可以称得上隐秘之事了,老师却知道。

上天让自己遇到老师,是自己的机缘。

天下大势如何,老师……想来比自己看的还要清楚一些,若可……也能趁着这件事请教一番。

若能提前把握天下大势脉络,于将来的功业之事,当会更加的有助力。

“一个缘由?”

“说的……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人心、人性是最难把握之事。”

“诸国沦亡之人,之所以执着于复国,重建社稷宗庙是其一,重新享受尊荣尊贵也是重要之事。”

“诸国纯正的王族后裔已经不多了,起事的闲散之人……心思难料。”

“有点意思。”

“还有别的缘由?”

老者微微颔首,信能够看到那些,能够想到将来的一些事,这份心思和眼力已经不错了。

为将者,就是要有一双从寻常事中看到一些不寻常事的眼睛。

百多年前,马陵道之战。

齐国孙膑采取减灶之计,使得庞涓中计,以至于兵败身死,若是那个时候庞涓少操心一些,或许就不一样了。

“别的缘由?”

“嗯,那就是……帝国军中之事了。”

“老师,如今的帝国军中,以九原之地的蒙恬上将军、东郡之地的通武侯王贲名声最为显赫!”

“蒙氏一族、王氏一族,也是帝国最为显赫的兵家豪族。”

“近些年来,我所观……咸阳也在逐步施展策略,削弱两大兵家大族在军中的力量。”

“有始皇帝陛下在,蒙氏一族、王氏一族也没有什么动静,也不敢有什么动静。”

“可……万一……。”

“万一……始皇帝陛下有碍呢?数年来,多有传闻,始皇帝陛下贵体抱恙,想来肯定是有碍的。”

“无论严重与否,另外一件事就比较重要了。”

“从数百年来的诸国传承来看,帝国也当早早立下太子储君之位了。”

“太子储君!”

“始皇帝陛下一直都没有立下,早年间,是有好处的,可以让帝国权力更加汇合一处,有助于东出大业,有助于统御天下诸郡。”

“如今,该立下太子储君了。”

“若是立下太子储君,谁的可能最大?”

“是多年来,一直名声不弱的公子扶苏?”

“亦或者近些年来名声渐起的公子高?”

“还是咸阳之内的其余公子?”

“若是公子扶苏,那么,帝国的隐患就来了。”

“以公子扶苏和蒙氏一族的交情,若然扶苏公子为太子储君,那么,蒙氏一族必然做大。”

“再加上蒙恬上将军正在攻伐北胡匈奴,以帝国之力,只要诸夏不乱,早晚有成,蒙氏一族的声威会更胜现在!”

请:m.badaoge.org

上一章  |  秦时小说家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方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搜索引擎输入 "秦时小说家 黄鹤楼" 就可以找到本书
其他用户在看:
黄鹤楼文学 -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hhlwx.com
联系我们: hhlwx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