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能使用核弹的情况下,只要天启不做人,很多事情其实就很简单了。
要知道这个国家以前一直都很矛盾,曾经他们是整个中东的中心,他们是所有伊斯兰国家的领袖!但也是他们最先和那个吵闹的邻居达成和平协议,这导致他们从领导地位直接跌落,甚至一度沦落到谁也不在乎的小透明。
这种反差让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的矛盾,他们以自己曾经是众多国家的领导者而骄傲,也为那次逃跑感到可耻。
而这种矛盾在随后的时间中,演变成了一种很特别的情绪……仇恨!
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大洋国公民每日必观的“两分钟仇恨视频”揭示了一种深层的情感转变。他们集体围观被指控为叛徒的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的演讲,视频中的他攻击大洋国。起初,人群还显得和蔼可亲,但几秒钟后,他们的情绪便彻底爆发,转化为愤怒的暴徒,对果尔德施坦因的影像进行侮辱,并投掷物品。甚至连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也未能幸免,被这种情绪所感染。奥威尔生动描绘道:“一种可怕的恐惧与报复的狂喜交织,一种渴望杀戮、折磨、甚至用大锤砸脸的冲动,仿佛电流般席卷了整个礼堂,将人们变成了冷酷而疯狂的尖叫者。”
尽管这种情境或许带有虚构成分,但它所描绘的仇恨情感的恐怖与影响力却真实不虚。仇恨,这一源自古英语“hete”的词汇,通常被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物的强烈、极端的敌意与厌恶。这种情感往往源于恐惧、愤怒或伤害感,涵盖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如“讨厌花椰菜或做拼写作业的孩子”,到更为复杂的政治、宗教或民族冲突。尽管仇恨可能与其他情绪如恐惧或愤怒相互关联,但它却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情感体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敌意”这一复杂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其命名为“misos”。他认为,仇恨源于对某人本性的负面评价,这种厌恶情绪强烈到使人产生对对方的伤害冲动。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人们可能因讨厌某人或一群被贴上相同标签的人而心生仇恨。
要深入理解仇恨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包括历史、社会学等视角。然而,首要的任务是揭示仇恨如何在大脑中产生,并探寻其根源所在。若你热衷于重金属音乐,或许曾为铁娘子乐队的经典之作“There's
Hate”(爱与恨的微妙界限)所打动。而事实上,这些歌词所传达的深意,在神经学领域竟也找到了印证。2008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他们招募了17名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均对另一个人怀有强烈的恨意,通常是因为情感或工作上的纠纷。在受试者观看他们讨厌的人的照片时,科学家们利用核磁共振扫描仪详细观察了他们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壳核和脑岛这两个大脑区域在活动上表现尤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当受试者观看爱人的照片时,这两个区域同样会呈现出兴奋状态。壳核作为身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其活跃度在仇恨和爱情两种情绪下都显着提升。科学家们推测,这一区域可能负责为所爱之人提供保护,以应对被憎恨者的任何潜在侵略或恶意行为。但研究人员也揭示了爱与恨之间的关键差异。在观看所爱之人的照片时,与逻辑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域通常会变得相对不活跃。然而,当受试者面对他们讨厌的人时,这一区域的活跃度却保持较高水平。
但即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并构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这种深藏的恶意依然如影随形,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从《创世纪》到印度吠陀经文,再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仇恨一直是人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的狄奥根尼·拉尔修甚至将其定义为一股“不断增长或持久的希望某人遭遇不幸的欲望”,并将其归类为困扰人类的非理性情感之一。在古代,人们对仇恨的情绪常常付诸实践。例如,公元前二世纪的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就因罗马人夺取了他祖国的关键领土而发誓永世为仇。这份仇恨如同锋利的剑刃,时刻刺痛着他的心灵,也激发他多次以少胜多地击败罗马军队。然而,罗马人的回应同样残酷无情。在公元前146年,他们决定将“讨厌”的迦太基人从地球上抹去,罗马军队将迦太基城彻底摧毁,逐屋搜查并杀死了所有居民。从公元前5世纪的佛法和基督教新约,到伊斯兰古兰经,世界上的众多圣典都明确谴责仇恨,告诫信徒不应憎恨他人,并避免采取不公平的行动。然而,历史上的某些时刻,仇恨情绪却如同野火燎原。以1453年为例,威尼斯医生尼古拉·巴尔巴洛目睹了土耳其人洗劫拜占庭基督教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惨状。他描述道,土耳其人表现出与罗马血洗迦太基时相似的仇恨行为,无论男女老少,都难逃弯刀的屠戮。即便在和平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也充斥着憎恨他人的现象。这种极端情绪甚至在法律上有了专门的术语——inimicitia(拉丁语中的“敌意”)。在意大利,这种深重的怨恨演变出了“仇杀”的习俗。在这种习俗中,一个人的亲属和后代被赋予了寻求复仇的义务,无论复仇之路多么漫长。
仇恨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
天启来到这个国家之前,这个国家虽然满怀愤恨,但归根结底,这种仇恨其实并不针对某个单独的个体或者单独的某个具体的群体。
社会矛盾这玩意,从来都是复杂的。
但同时人心却是可以操控的。
有时候,你要团结大多数人的时候,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什么共同利益……那玩意太大了,一般人玩不转。
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当蛋糕做大之后,就人人有的吃。可问题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大蛋糕呢?
当今世界,看似风云变幻。
可实际上……国家这玩意比人还要看先天禀赋!
一个国家从诞生起,它就注定了它能不能成为大国!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如果天赋差一点,其实不算致命。毕竟人要成事,从来不是只看天赋,看时机,看环境,看个人造化。
可一个国家,它能不能真的成为强国,自身的条件很重要。
有人或许会抬杠,说英国这个例子。
说英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会抓住了机遇!这当然是努力的象征。
可实际上,这话当然不算错,但绝对不全面。
这忽略了带嘤自身的优势。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才是世界舞台。此时的欧洲,得益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已经远远强大于农耕文明了。而英国,既是身处大西洋之上,能够吃到大航海时代的红利。同时又跟其他的大西洋沿海国家不一样。英国是一个岛国,游离在欧洲大陆之外。英国跟欧洲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这就给英国带来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因此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也很难威胁到英国,在那个年代。欧洲大陆是一个纷争不断的地方。大陆上国家众多,经常是相互攻伐。西班牙以及葡萄牙,虽然最先抢到了大航海时代的红利。在海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也因为身处欧洲,不断地跟其他欧洲国家去争端。导致有非常大的国力都在这种争端中消耗殆尽了。西班牙跟葡萄牙,在一次接着一次的战争中,耗尽了从海外所掠夺的财富。最终走向了衰落。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少会有其他国家想跟英国打仗。
有人说不对啊,英国不是和法国打了百年战争么?
是,英法的确打了百年战争。但特么的百年战争的战场都在法国打的!
战场都在法国啊!
这就让英国可以闷声发大财,默默的积攒实力。等到葡萄牙跟西班牙没落之后,英国就站上了世界舞台。不断发展海外殖民地,不断的掠夺海外财富让国旗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大洲。英国,崛起了。日不落帝国,出现了!
这里不是说,国家努力不重要,相反这很重要!
毕竟除地理优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西班牙跟葡萄牙来说,从海外掠夺而来的财富,大多是满足王室的奢侈享受。只有一小部分,才会拿来发展国力。而英国,王室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够挥霍所有掠夺而来的财富。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都用来投资生产。这也就导致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奠定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基础!
可努力不代表就是一切!
这个世界很现实的。
天启的国家有什么禀赋?
啥也没有。
没资源,国土都是沙子。
地理位置看似很好,可问题是这地方简直了,是进出三大洲陆上重要的交通咽喉,同样在商业上,也有地中海商业中心的地位。各个大帝国,如果想要牢牢控制横跨三大洲的领土,就必须控制它!
控制了它,就可以切断进出非洲的陆上通道,还可以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并且受益于尼罗河便利的交通,还能向非洲深处扩张。因此,对于其他大帝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不惜血本也要占领。
实惨!
这种情况下,天启也不知道该怎么把蛋糕做大。
而且天启也不是那种会为了自己治下子民谋福利的主包。他是那种能把全国人都贬为奴隶的存在,你让他慢慢发展,用各种高超的政治手段来设置政策,治理国家然后以此来谋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想的美!
虽然这家伙活了很长时间,但他从不是个有耐心的人,更别他还是个变种人至上主义者!
所以他选择了最经济实惠的办法。
塑造一个敌人!
内部团结靠敌人,本质上是注意力的转移和分散。当外敌突兀的横亘在眼前,一个硕大的敌人标志让人无法忘怀,以至于内部所有人都需集中注意力,无暇顾及内部细节。所以,没有敌人也要私下认领一个假想敌,以便消解内部摩擦。外部长期没有敌人,敌人就会从内部分化,产生异己力量。家庭和睦的关键也是有外部共同目标或者共同敌人。对外人好过家人,则会消解内部家庭的根基。只是时间上对外过度的分配,就足以怠慢家人。至于那些宁可提着肉去邻居或者朋友家家烧了吃,也不愿回家与家人分享的情节,乃是瓦解家庭的最大祸首。当内部矛盾过于突出,以至于家庭氛围一度陷入冷战的尴尬,则化解之法,莫过于寻找共同的外部敌人,以便家庭内部所有人可以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即使简单的共同吐槽外人,也可以成为大家哈哈大笑忘记彼此矛盾的强大法宝。此时内部矛盾已被遗忘,所有人都为抽象的理想而奋斗,忘记一己私利,也一度学会关心家人。当外部矛盾被解决,敌人离场后,内部的私我便又突兀起来,场面又一度陷入尴尬。
另外职场也是如此。
职场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这么复杂?这是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职场内,人们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和挑战,还要应对各种利益的博弈和权力的争夺。有时候,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于真诚的友谊,而是基于权衡的利益。有时候,领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于尊重的合作,而是基于暗中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立和无助,甚至会产生敌对和猜忌的心理。那么,如何让人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呢?有人认为,需要的是一位英明的领导,能够公正地分配资源,合理地安排工作,有效地调动积极性,正确地处理矛盾。这样的领导,可以让人们信服和服从,可以让人们感到安心和满意,可以让人们相互支持和配合。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英明的领导并不是随处可见的,而且,即使有了英明的领导,也不一定能够消除各种问题和困难。更重要的是,英明的领导并不能够代替人们自身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不能够取代人们之间的互信和互助。因此,要让人们团结起来,需要的不是英明的领导,而是共同的敌人。什么是共同的敌人?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些威胁到人们的利益和安全的外部因素,比如竞争对手、恶意攻击、不公平待遇、不良风气甚至是上级的突然检查等等。这些敌人,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困难,可以让人们放下彼此的芥蒂和分歧,可以让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和抵抗。
就好像,你在公司打工,你如果和同事一起说老板或者领导的坏话,那一定可以快速拉近你们的关系!
我特么服了……还是没能解封!!!!!!!!到底是怎么回事?
请:m.bqq999.cc